大寒節氣心血管、關節最易出問題!大寒養生3原則 這時補腎最好

大寒養生

大寒偏涼好兆頭!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1月20日-2月3日),為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代表冬季即將結束,準備進入生機盎然的春季了。中醫認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這裡的 「精」指的是我們維持生命的能量,意思是如果我們沒有在這個時節好好調養身體、養精蓄銳,在來年春天就容易受到病邪入侵,因此大寒養生要順應冬季保陰潛陽的原則,來鞏固體內的陽氣。

大寒養生著重心血管、關節!注意保暖與補腎最好

俗話說:「大寒大寒,防風禦寒」,在「大寒」時節要注意防風防寒,衣著(尤其帽子和圍巾)要隨著氣溫的變化隨時增減。有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在「大寒」節氣應儘量避免在清晨和晚上出門,以防晝夜溫差較大,引起疾病發作。中醫認為,寒氣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天氣寒冷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甚至引起瘀血阻滯,從而加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機率,也會使身體的筋骨緊繃,引起疼痛和僵硬。

大寒養生大3重點:不傷陽氣、不損陰津、泡腳按摩

大寒是保健養生的重要時期,此時陰氣極盛,將由“冬藏”轉為“春生”,中醫認為,大寒調養有三項重點:

  1. 「不傷陽氣」:
    順應「冬藏」的原則,早睡晚起,早睡可以養人體的陽氣,很多人習慣早晨出去運動,但在這個時節,建議日出後再外出行動,甚至可以適當的曬太陽,讓精氣內聚以潤五臟,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對於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疾病患者來說,要更加注意防寒保暖,記得戴上口罩、帽子及圍巾,並且注意足部保暖。

  2. 「不損陰津」:
    大寒節氣正是相對乾燥的時期,隨著水氣的減少,人體內的陰液也會容易不足,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攝取水份不夠更易造成血液太濃稠,如果加上血管彈性功能下降,則易誘發心腦血管梗塞等問題。所以要盡可能增加飲水量,不要等口乾後再喝水。每天入睡前和起床後,都要喝幾口溫水。大寒時節,切忌運動過量,出汗太多,避免陽氣隨汗液而出,受到損傷,以微微出汗最好。

  3. 睡前「泡腳」、按摩「穴位」祛寒助眠,增加免疫力
    腎經起於腳底,腳有無數的神經末梢與大腦緊密相連,所以足部的保暖至關重要,建議腎虛患者可以睡前泡腳20分鐘、按摩「湧泉穴」(位於腳掌底前半凹陷處,也就是從第2、3腳趾趾縫延伸到足跟連線約三分之一處),睡覺時並穿上襪子保暖,來達到養腎固精的作用。

    命門腎火為生命之源,可以用按摩方式來暖腎助陽。容易怕冷的人可以把雙手搓熱,每天花10分鐘按摩熱敷腰部的「命門穴」(位於脊椎上,第二腰椎下方,前方對應肚臍)及「腎俞穴」(命門旁開一寸半,約兩指幅寬)。

猜你想療解:(一變天就頭痛、關節痛可能是「天氣病」!天氣病是什麼?中醫教你緩解改善)


大寒調養宜「平補」,不宜「大補」;腎虛者別錯過最後機會

冬季是補腎的最佳時候,腎虛的人還來得及在「大寒」節氣趕上補腎。補腎,首先要了解自己是腎陽虛,還是腎陰不足

腎陽氣虛:如果常感覺畏寒、腰膝酸冷、帶下稀多或夜尿多、月經不規則或量少則是屬於「腎陽氣虛」,可多食用桂圓、黑芝麻、核桃、黑豆、羊肉等。
腎陰不足:如果有失眠盜汗,口乾咽燥,腰膝酸軟,月經過少或崩漏的現象,是屬於「腎陰不足」,可多食用山藥、黑木耳、白木耳、蓮子、百合等。

大寒吃什麼?適合吃紅、白色等甘味食物

平補最適合做為大寒的進補方式,選擇一些甘味的食物來調和脾胃、補養氣血,像是山藥、南瓜、馬鈴薯、白蘿蔔、紅棗、桂圓、香菇等,並酌量加入有升散性質的食物,如香菜、芥菜、青蔥、生薑等溫散風寒的食物,可防禦風寒的侵擾。

如果體質陽氣偏盛、易便秘和上火的人群,注意更不要刻意進補,要逐漸開始向清淡飲食轉變。大寒節氣飲食宜從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轉為「白蘿蔔燉牛肉」或用「白蘿蔔羊肉湯」或「何首烏雞湯」等平補飲食較適合。

療日子推薦延伸:白蘿蔔營養多可抗癌抗老化、治婦科病,過年「好菜頭」忌與橘子共食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大寒節氣飲食要有節制,切忌暴飲暴食。且寒冷會使胃腸功能失調,出現消化性潰瘍、胃腸道發炎、消化不良等現象,尤其是冬天人們貪食火鍋補品,以為這樣能祛除寒氣,卻不知這樣過多地攝入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更容易引起腸胃疾病。民眾需多加留意。

療日子希望你也知道:來杯桂圓紅棗茶滋補身心,龍眼功效可護心、改善宮寒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資料來源: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 吳宛容中醫師
圖片來源:123RF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