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胃食道逆流當心!易變為食道癌前病變「巴瑞特氏食道」7危險群是那些人?

食道癌前病變

一位大約50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食物逆流、喉頭異物感、口臭與口苦的感覺,但因為工作繁忙,兩岸三地飛來飛去,就自行判斷是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去藥局買成藥吃,完全沒有看過醫師。近一個月症狀加劇,常因半夜胸悶而失眠,本來的藥無法改善,又擔心是食道癌,終於願意來看診。員生醫院胃食道逆流中心吳文傑主任表示:從胃鏡檢查發現,這位男性患者是嚴重的逆流性食道炎,且有長達3公分左右的「巴瑞特氏食道病變」,乍聽這個名詞他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我也不意外,根據統計,大概有9成民眾不曾聽過這個名稱。我告訴他,巴瑞特氏食道病變就是所謂的「食道癌前病變」,一聽到跟癌症有關,他才知道事情大條了。

食道癌前病變=「巴瑞特氏食道病變」:男性、肥胖、長期胃食道逆流  7大危險群

食道癌前病變,就是所謂的巴瑞特氏食道病變,是胃食道逆流4部曲的第3個階段,要走到這一步其實很簡單,只要食道反覆地發炎,長期受刺激的食道黏膜上皮細胞,就會從本來的扁平狀,像磚瓦般一層一層疊上去,逐漸轉變成柱狀,原本這類型的上皮只有在胃內或腸內才會有,若出現在食道裡,就很明顯是不正常的細胞了。<終結胃食道逆流>一書指出,一般說來:

  1. 罹患胃食道逆流5年以上。
  2. 年齡大於50歲。
  3. 蘋果型肥胖。
  4. 或身高體重指數(BMI值)大於27。
  5. 男性(罹病率為女性的2倍)。
  6. 有吸菸或喝酒習慣。
  7. 直系血親中有巴瑞特氏食道病變等。

都是食道線癌的高危險族群,建議即使沒有相關症狀,也要接受胃鏡與切片檢查。臨床上,就有不少患者早期因沒有特別不適,忽略追蹤與治療,等實際出現有感症狀時已經產生癌變。最重要的還是早日戒菸及設法擺脫胃食道逆流的長期傷害,才能真正免除癌變的機會。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食道癌癌前病變「巴瑞特氏食道病變」如何預防與治療?

門診遇過很多巴瑞特氏食道病變患者,是因為「在醫學中心照了胃鏡後發現有巴瑞特氏食道病變,醫生卻建議患者先吃藥治療,再加做每年的胃鏡追蹤就好。」擔心地跑來問我,沒有要開刀的建議妥當嗎。其實,在無分化不良的階段,以藥物治療搭配每13年的照胃鏡追蹤,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待出現低度分化不良的或高度分化不良情形,再考慮做進一步治療即可。

在巴瑞特氏食道病變的治療上,可以分為:1個人習慣調整、2藥物治療、3侵入性(手術)治療。原則上,多數會建議患者以個人習慣調整再加上藥物治療為主。這是因為目前由巴瑞特氏食道病變,轉變成食道癌的案例還不算多,比例上也不算高。在一般狀況時,只要巴瑞特氏食道病變的長度屬於短於3公分的短病兆,且沒有分化不良的癌變症狀,病患是可以透過長期吃藥與定期追蹤來治療與控制的。

療日子延伸推薦:更多巴瑞特食道病變相關內容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好書推薦:跨科會診‧終結胃食道逆流 原水出版

作者:吳文傑・國內第一家胃食道逆流診治中心創辦人、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胃食道逆流中心主任、臺北市中山醫院膠囊內視鏡中心主任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