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剛過完立冬,就遇上今年冬天第一波東北季風,氣溫瞬間驟降!然而,天氣一冷,在血管收縮之下,也容易因為血壓上升,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心律不整就是其中之一,如果發現有心臟蹦蹦跳、容易喘、耐力變差等症狀,也要特別留意。台灣目前需要長照的對象,有7成以上是中風後需要長期照護的病人,而造成腦中風的隱形殺手之一正是「心律不整」!想知道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該如何判斷心律不整症狀、徵兆?怎麼降低中風與猝死風險?以下將由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暨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執行長林哲安教授為您釋疑。
引起心律不整的原因有哪些?年輕人常肇因於自律神經失調
正常狀況下,人體的心跳為每分鐘50至100次,當心臟電力傳導功能出現異常,導致有時快有時慢、心臟跳動頻率不一的狀況,即稱作「心律不整」。依心律不整的類型不同,對健康帶來的影響也不一樣,像是竇性心律不整、心房早期收縮一般危險性較低;但若是心房顫動患者,便容易產生血栓、缺血性腦中風甚至猝死等風險,研究更發現若與同齡健康者相比,其中風機率將高出五倍之多。
那麼,原本應當規律跳動的心臟為什麼會有如此變化?原因包括:
- 先天因素:像是有甲狀腺機能亢進、心臟結構異常等疾病。
- 後天因素:如罹患糖尿病、風濕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等。另外,肇因於自律神經失調則常見於青壯年族群,諸如抽菸、過量攝取酒精與咖啡、濫用藥物、精神壓力、錯誤服用營養食品,或未經過專業中醫師把關而自行食用中草藥等,都可能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出現哪些心律不整症狀就該檢查?如何自我檢測?
欲早期發現心律不整問題,通常建議應交由專業醫師,利用精密的儀器偵測、分析做出診斷。假使民眾希望在家便能初步了解自身心臟的健康情況,可選擇有醫材許可證的穿戴性裝置,以監測自己的速率與心電圖並做紀錄,若有疑慮可將所記載的數據交給專業醫療人員進行判讀。或者亦可連續紀錄七天自我觀察心跳的變化,將心電圖波型和教科書做比對看看是否有異狀,視情況尋求心臟內科醫師諮詢或找有經驗的合格中醫診治。
臨床上常見到許多心律不整者是毫無自覺的,以致突然一發作即引發中風、心肌梗塞乃至於死亡。想減少危險性,除可透過早期篩查及早得知做預防之外,提醒大家應多留意前期徵兆、盡快就醫,例如:
- 發現最近走路會有突然腳軟一下,而有步伐踉蹌的狀況,當一個月出現一至兩次就應該特別小心; 腿部腫脹
- 經常感到暈眩、全身倦怠
- 淺眠常驚醒、夜間盜汗
- 胃及食道有異物感
猜你想療解:(胃酸逆流也會引發心律不整?胃心症候群該看哪科?如何緩解?)
如何治療心律不整?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效果佳
前面提到心房纖維顫動是中風的高危險群,林哲安教授說明,過去醫學認為65歲以上病人且合併有心血管而引發心房顫動的比例較高,年輕者較少。然而,基金會近幾年義診藉由AI技術大量普篩後,發現心房顫動好發年齡約在47~57歲,推測可能和工作壓力、容易焦慮緊張有關,但因疏於檢查,所以初期幾乎都難以察覺。
若能在前期知道自己有心律不整症狀,可經醫師評估後進行預防性投藥。有別於傳統抗凝血藥每天都得規則服用,加上必須搭配經常性的抽血檢測,致使病人服藥依從性較低,現在已有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可選擇,一星期只需吃一顆,臨床上預防缺血性腦中風的效果也比傳統口服藥來得好。至於心律不整情況嚴重者,可能就需考慮心導管手術了。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胸悶、頭暈、心臟跳很快?這是心悸還是心律不整?)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有鑒於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心律不整,常發生於65歲以下族群,建議平時可透由靜心冥想、聽音樂或禪修等方式調適壓力、保持平穩情緒。
療日子希望你知道:(心臟病前兆4警訊:注意室內外溫差!堅果、大蒜護心食物這樣吃)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採訪醫師:林哲安執行長
責任編輯:鄭碧君
圖片來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