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肺炎教會我的事-以信任取代猜忌,體認共存的重要!

面對新冠肺炎教會我的事-以信任取代猜忌,體認共存的重要!

在新冠肺炎(COVID-19)發展至今第9個多月以來。確診人數已超越台灣2,300萬人之際。除了持續關心各國疫情之外。學者們也呼籲。從其他角度看待這場持續中的戰疫。

面對新冠肺炎教會我的事

今「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說明會」演講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教授一開始就引用美國哈佛校長勞倫斯.巴考(Lawrence S. Bacow)在通知學生因新冠肺炎撤離校園郵件的談話,「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但希望大家明白,新冠肺炎(COVID-19)是在考驗困境中人性的善良與慷慨,選擇先利人還是先利己。在這個不盡人意且雜亂無章的時候,請展現出我們最佳的品格和體面的行為。願大道至簡而折衝萬里。」來點出本次分享的主題:

  1. 新冠肺炎對於心理層面的影響
  2. 對特定族群的關心
  3. 安心防疫五部曲(PEACE)

新冠肺炎除了身體防護之外,心理層面又該如何面對呢?

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發現,2020第一季就醫人次減少、降幅達17%;但精神科就診人次卻逆勢增加。表示疫情造成民眾焦慮、恐慌甚是失眠等問題。因此張金堅醫師分別對於醫護人員、隔離者、兒童等。提出面對疫情時的紓解建議。

對醫護人員的關心:一線醫護人員所承受心理影響比正常人更重。

工作量增加且處於高風險區,需要醫院主管同事的支持與鼓勵。除了希望工作時不要受到無謂的批評或打擾,更希望醫療防疫物資及設備不虞匱乏,並需要職場安全受到充分保障。

對隔離者的關心:

隔離會讓大部分人帶來負面的心理影響,較常見的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包括情緒低落或不穩、憂鬱、焦慮、易怒或失眠亦可能造成孤立、害怕回家感染家人、擔心受到鄰居或親朋的議論、排斥或汙名化(stigmatization)。解除隔離壓力之六種方法:

解除隔離壓力之六種方法:

  • 首先盡量 短隔離時間
  • 提供正確資訊
  • 日常所需要的生活用品
  • 減少無聊及增加善意溝通
  • 提供充分聯絡x工具如手機、 充電線、插座...
  • 建立24小時線上服務專線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對兒童的關心:

  • 保持冷靜,大人要讓孩子認為安全。
  • 要有同理心,不要迴避不談當前狀況,但疫情擴大時,要限制兒童看電視報導等。
  • 讓他們感覺自己也能保持自己的健康。
  • 保持正常作息,提供正確的訊息給孩子。
  • 對居家隔離的孩子,可以鼓勵班上同學輪流打電話問候關心,或寫卡片關懷,而非嘲笑、躲避。
  • 如果情況惡化,則尋求專業人士或精神科醫師協助。

對高危險、弱勢族群的關心:

  • 70歲以上死亡率8%以上,若合併一些慢性 疾病,死亡率均較高
  • 盡量不要外出或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地期檢查與平常用藥不能中斷。

弱勢族群

  • 因收入少飲食不定,往往更容易感染病毒。
  • 非法移工暫時不予追究,才能確保免恐慌, 且實報疫情。
  • 面對這尚未看到盡頭的疫情,身心的調適格外重要。

衛生福利部提供了PEACE五部曲,讓大眾做好心理調適,共同防疫!最新疫情報導

安心防疫5部曲PEACE

Patient:培養耐心與同理心
Enhance:強化安全感,了解正確疫情資訊
Accept:接那情緒起伏、設法讓自己平靜
Change:改善不好的習慣,建立防疫新生活
Engage:回歸正常生活,投入多樣且有益身心的作息方式

而張金堅教授表示,除了上述這5部曲之外,也呼籲大家隨時要保有警覺性、危機意識,而且要重視人性與付出關懷,創造團結來搭配這5部曲。

Healing Daily小叮嚀:防疫期間別忘記對弱勢族群的關懷。利用減少外出參加公共活動的同時,自我學習更懂得包容與尊重。

  1. 發揮同理心(Compassion
  2. 合作情(Cooperation
  3. 溝通(Communication
  4. 協調(Coordination
  5. 關懷(Care


資料與圖片來源:新冠肺炎科學防疫網頁:https://www.realscience.top/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