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體肉放在室溫下易腐敗,而非「熟成」!專家指出溫體肉迷思兩大問題

溫體肉迷思

老一輩的家庭主婦總認為超市販售的冷凍肉品,無論口感、風味都不能與傳統市場的溫體肉相比,甚至覺得現宰的溫體肉最新鮮。尤其近年來台南的牛肉湯越來越紅,十分講究現宰直送店家處理的最佳鮮度,溫體肉迷思似乎已深植人心,但真的溫體肉比較好嗎?以下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負責動物議題的 林欽傑專案研究員,整理並撰寫關於溫體肉迷思脈絡,並為大家進行解析。


溫體肉是什麼?在「熟成」與「腐爛」之間

有種說法是,蛋白質在室溫條件下轉變成氨基酸,這是溫體肉好吃的根本。真的嗎?

基本上,這是將「熟成」觀念誤用於溫體肉的說辭。熟成須在適當溫度、防止細菌滋生的環境下,肉品本身的酵素,緩慢自行分解蛋白質、轉化(軟化)為氨基酸的過程。換言之,熟成須在嚴格的環境條件下進行,過程讓肉質軟嫩、美味,而且衛生安全無虞,消費者可安心食用。

此外,若在厭氧條件、加之以好菌參與蛋白質分解的過程,則稱之為「發酵」,發酵的肉品也對人體健康有益。但是,如果在開放(有氧)的環境下,又有雜菌滋生、參與蛋白質分解,如此稱之為「腐爛」。溫體豬在骯髒、不受控的環境下,並讓細菌加入蛋白質分解,此為腐爛、而非熟成。

熟成、發酵、腐爛三者完全不同,雖然皆能使蛋白質轉化為氨基酸,但不在控制的條件下進行者,容易產生毒素、病菌、
有害菌,對人體健康有害無益。


什麼是新鮮?

近十年來,肉品屠宰、分切、加工的流程,持續改善、且頗具成效,但年長的消費者心中仍認同傳統市場的溫體肉,相信現宰溫體肉比冷凍冷藏肉更新鮮,如果「溫體肉最新鮮」,我們首先要問「什麼是新鮮?」咸以為豬體甫經屠宰的肉,可稱之為新鮮。真是如此嗎?

如果剛完成屠宰,但肉沾滿糞污、細菌;又如果是染病的豬呢?試想前述兩種情形,雖然甫經屠宰,但我們很難認可它是新鮮的肉。事實上,經過長時間熟成的肉品,反而是在市面上評定為最高檔、價格最高的食材。


溫體肉迷思的脈絡解密

「現宰的溫體肉最新鮮!」這是我們祖先依憑其生活經驗所流傳下來的知識,在冰箱、冷凍櫃尚未問世或普及的年代,民眾普遍擔心買到病豬、死豬的肉,所以希望能親眼看到待宰的活豬,目擊宰殺豬的過程,之後再把所謂現宰豬肉買回家。但是,現在家家戶戶都有冰箱了,為何不購買全程抑菌、冷藏的肉品呢?

溫體肉檢驗出大量的細菌,而且等不及藥物檢驗結果出爐,便得運至市場販賣,這是溫體肉的兩大問題。


傳統肉攤:難以破除的溫體肉消費迷思

傳統市場的肉攤有何缺失呢?首先,它未配置冷藏設備;其次,木製砧板是細菌滋生的溫床,肉汁滲入木頭縫隙,滋生細菌,即便是某些認證的優良肉商,也是如此。其實,我們也不能責怪肉攤不求進取,問題在於仍有廣大的消費者只買傳統肉攤上的溫體肉,試想如果某攤販把肉存於冷藏冷凍櫃,販賣從櫃中取出的肉品,相信是會嚇走原本死忠老客戶的!

或許台灣人的腸胃已能適應溫體肉有限的衛生條件,但台灣若要跟上國際潮流、提升產業水準,甚或謀劃肉品外銷出口的未來,衛生冷鏈的整體提升是不可忽視的一環;此外,消費者若仍堅持買溫體肉,屠宰場便無須改善,因為他本於衛生保障的投資,無法獲得消費者的行動支持,改善工程實在難以為繼。

除非消費者的購買習慣改變,或是官方全面強制肉攤轉型(目前政府僅對轉型的肉攤施予補助),否則傳統溫體肉的迷思很難打破。


其實溫體肉最不新鮮!


1.肉品未全程冷藏,易滋生細菌

動物屠宰後未送冷藏,數小時之內屠體便開始腐爛;而消費者何苦購買這些已有腐爛跡象的溫體肉,再冷藏在家裡的冰箱裡呢?

屠宰塲為防止細菌滋生所制定的標準作業:須存於冷藏環境下,令屠體中心溫度於18小時內降至攝氏0-5度,未遵照此條件者,屠體易滋生細菌;而現宰的溫體肉無法等待18小時,屠宰後須得急忙送至市場肉攤,勢必有衛生安全之疑慮。

一般而言,禽畜最早在晚間十時便已完成屠宰,其後未經冷藏運送或存放,而消費者可能遲至隔天中午十二時,仍在購買這些溫體肉,它已歷14小時未冷藏,細菌滋生、肉質腐爛,甚至逸出酸敗的油耗味。

數十年前的冷凍、冷藏技術的確不夠成熟,不時有冷凍庫故障致使肉品退冰的窘況,造成肉品血水或營養素流失,而且影響肉品的風味;但是今日冷藏、冷凍、冷鏈技術已大有進步,冷凍、冷藏肉的風味並不輸於肉攤上的溫體肉。

主婦們或許流連於傳統市場的人情味,不喜轉向超市購買;其實傳統市場也能與前端運送、屠宰場的冷鏈系統銜接,設置冷藏、冷凍的設備,讓肉品自屠宰、運送至肉攤全程冷藏、不斷鏈,重點在於消費者須正視溫體肉的衛生問題,改變消費習慣。


2.藥物殘留問題

除了肉質腐敗的疑慮,溫體肉的另一項弊病便是肉品藥物殘留的追溯問題。藥物殘留檢測作業,從取樣到實驗室分析需耗時10小時,那麼有可能在檢測報告出爐前,消費者已經將溫體肉買回家了;固然該畜牧業者會因檢測不合格受罰,但已流通至市面的溫體肉卻難以回收。

反觀冷凍、冷藏肉,訂有隨批抽檢的品管計畫,更有充分的時間靜待檢測結果,並依結果做適當的處分,大幅降低不合格肉品流入市面的風險。


用數據破除迷思:溫體肉 vs 冷藏/冷凍肉總生菌數比較

最後,透過總生菌數的檢測數據,或可讓我們對衛生安全更為有感:溫體肉的生菌數(CFU/cm2,單位面積上的菌落總數)以千萬計,甫經屠宰的肉生菌數低於10,000,冷藏肉則低於100;此外,廁所馬桶的生菌數略高於10,000,而鈔票則高於千萬。也就是說溫體肉比馬桶髒千倍,比冷藏肉髒萬倍。

冷藏、冷凍肉之所以生菌數數據表現如此優異,肇因於低溫除了可抑制細菌滋生,尚能殺菌。

如科學數據顯示,溫體肉果然最不新鮮。而合法屠宰廠依循人道屠宰的規範,落實衛生安全管控,並有屠檢獸醫師逐一對禽畜施行疾病檢查,勵行品管抽檢計畫,它所生產的冷凍、冷藏肉,方為二十一世紀現代人健康的食物來源,期許能獲得全體消費大眾的支持。


好肉的條件:追溯與保證


一、 溯源管理

推動畜產品溯源管理的目的:首先在記錄生產流程,確認來源、生產、產出等各環節的連貫性;其次,分階段施行衛生安全的管控;再者,發現問題時可迅速找尋原因,並提出改善策略;最後,防止廠商冒用、或摻假弊端。

今日的屠宰廠生產的冷凍、冷藏肉,無論來源、生產環節皆可有效追蹤,諸如:屠宰部分由防檢局管理,拍賣部分由農委會管理,分切、冷鏈物流至販售由食藥署管理,每個環節皆有主責單位負責,每個環節皆能相互串連。

衛生安全肉品的管控,必須由屠宰廠向前追溯至牧場,甚至再往上游瞭解飼料的供應,才能確保餐桌上的食肉安全。關鍵在於是否能從生產鏈逐一往前追溯,跳躍式的追溯,造成管控的疏漏,絕對會影響飲食的安全保障。例如:肉攤上的溫體肉,送出屠宰廠後,便難於追溯其衛生安全的相關管制。


二、 消費者要知道如何挑好肉

想要挑好肉,請遵循下述幾項原則:

  • 購買品牌食品,萬一出現食安疑慮,方有往前溯源的可能;儘量避免購買過於低價、散裝、標示不明的產品。
  • 購買明確標示生產牧場的認證產品。廠商若向各家農牧場收購產品,混摻上市販賣,若發生品質問題,也無法得知問題出自哪個源頭牧場;確知來源牧場的產品,便可藉由抽樣檢驗計畫,有效管控品質。
  • 第三公正單位認證:食品安全認證諸如:ISO22000、HACCP、產銷履歷;即便人道認證也針對藥物殘留、源頭追溯進行管控。這些認證可擺脫生產方、賣方的自吹自擂的迷障,第三方查核或科學檢測數據,更能取信消費者。
  • 對經常光顧的店家,多多詢問他食物、食材的來源,以及是否有品牌或認證。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消費者才能帶來改變

消費者才是改變世界的力量,如果消費者只在乎價錢,生產者便只要生產符合價錢的產品就好,無須管控品質;唯有消費者關心、重視食物的衛生安全品質,了解食物的生產流程,並願意以合理的價格回應生產者的努力,方能持續帶動畜產品的向上提升。


療日子延伸推薦:
乾式/濕式熟成差在哪?可DIY嗎?牛肉熟成方法並不難 關鍵是冰箱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本篇文章轉載自: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  原文名稱為:溫體肉最新鮮?

圖片來源:123RF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