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神經根病變讓肩頸痠麻像中風!醫師2招判斷&4個復健動作

肩頸痠麻

小心有時肩頸痠麻源自頸椎神經根病變!近日復健專科 陳渝仁醫師就遇到一個案例,一位女性上班族「美美」為了重要的專案連續加班了一個月,整天在電腦前奮戰,然而就在專案進入尾聲時,美美開始肩頸痠痛,但是跟以往的肩頸痠痛不同的是,這次的痠痛一路延伸到手臂,甚至還伴隨麻麻的感覺,手還使不太上力,美美很擔心自己是不是中風,趕緊到復健科求診。結果確診為頸椎神經根病變!其實很多現代人姿勢不正確,且長期固定同一個姿勢,很有可能會得到肩頸痠麻的症頭,以下陳渝仁醫師要來分享頸椎神經根病變有什麼症狀,怎麼治療與預防,希望能幫到大家。


肩頸痠麻源自「頸椎神經根病變」?那是什麼?

頸椎神經根病變顧名思義,是頸椎神經受到壓迫或其他傷害造成的病變。由於頸椎神經跟頸部、上肢、肩膀及上背部的感覺及運動功能有關,因此頸椎神經根病變的症狀包括:

  • 痠麻痛:主要在頸部、上肢、肩膀、上背部及前胸。前胸的麻痛有時會被誤以為是心肌梗塞或是乳房疾患
  • 感覺異常:不一定會有,而且範圍不很明確,主因是頸椎神經支配的感覺區域互相重疊,例如A部位由B跟C神經共同支配,若B神經出問題,因為C的功能還在,所以A部位的感覺不會完全異常
  • 上肢肌力下降

頸椎主要由7個椎體、8條頸椎神經根、及作為緩衝墊的椎間盤組成。頸椎神經根源自脊髓,經過椎體之間的神經孔,再往遠端支配頸部及上半身的感覺與運動功能。

20世紀早期,醫界普遍覺得頸部及上半身的感覺與運動功能異常主因是臂神經叢(註:由第5~8頸椎神經,及第一胸椎神經組成的神經叢)受到前斜角肌的壓迫,因此標準治療法是切開前斜角肌。直到40年代,才發現這些常見的頸部、上肢、肩膀及上背部痠麻痛,肇因於頸椎神經根病變,那為什麼會頸椎神經根病變呢?


為什麼會頸椎神經根病變?

頸椎神經根病變可以分成壓迫性及非退化性兩大類,以壓迫性病變為主。頸椎神經根壓迫性病變分為兩大類:頸椎退化及椎間盤突出

  • 頸椎退化:頸椎退化主因是年紀。椎間盤作為脊椎之間的緩衝墊,在人類中年時含水量高達90%,因此就像柔軟的橡皮墊可以分散脊椎的壓力;然而隨著年紀漸長,含水量逐漸下降,到了80歲椎間盤的含水量僅剩69%,脊椎承受的壓力逐漸累積,可能造成韌帶肥厚、骨刺增生或椎間孔(神經根的出口)狹窄,因此壓迫頸椎神經根。
  • 椎間盤突出:當椎間盤隨著年紀漸長、結構強度下降,以及不當的姿勢(例如低頭打電腦滑手機)造成過度的壓力,椎間盤可能突出甚至破裂。由於椎間盤的前後由強度較強的韌帶包覆,受到壓力的椎間盤自然由壓力較小的側面突出,進而壓迫由頸椎側面走出來的頸椎神經根。根據統計,椎間盤突出壓迫造成的頸椎神經根病變佔所有病人的22%。
  • 非退化性的頸椎神經根病變則包括帶狀皰疹、腫瘤壓迫等原因。


注意頸椎神經根病變症狀

  1. 頸椎神經根病變以壓迫病變為主,包括頸椎退化及椎間盤突出
  2. 頸椎神經根病變的症狀包括
  • 痠麻痛:主要在頸部、上肢、肩膀、上背部及前胸。前胸的麻痛有時會被誤以為是心肌梗塞或是乳房疾患
  • 感覺異常:不一定會有,而且範圍不很明確,主因是頸椎神經支配的感覺區域互相重疊,例如A部位由B跟C神經共同支配,若B神經出問題,因為C的功能還在,所以A部位的感覺不會完全異常
  • 上肢肌力下降
  1. 40 ~ 80%的頸椎神經根病變病人可以透過保守治療達到完全恢復,只有少數病人需要開刀
  2. 研究發現,相較於只做頸部運動訓練,運動加上頸椎牽引可以達到更好的疼痛減緩及功能改善,效果可以長達一年
  3. 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是將麻醉藥及消炎藥物注射到神經根或硬膜上空間,可以減緩症狀;超音波導引增生療法:以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Platelet-rich plasma, PRP)或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到肌肉肌腱/韌帶/椎間盤等構造,重建正常的結構與生物張力


一分鐘判斷是不是頸椎神經根病變

  • 頸部擠壓測試
  1. 頸部往背部伸展,再轉向有症狀側
  2. 施測者壓受試者的頭,施加由上而下的壓力
  3. 若誘發頸部至上肢的痠麻痛,則可能是頸椎神經根病變

  • 摸頭測試
  1. 肩膀由側面抬高,手掌放在頭上
  2. 若原本的症狀緩解,則可能是頸椎神經根病變


頸椎神經根病變怎麼辦?

頸椎神經根病變是臨床診斷,意思是原則上醫師可以根據症狀及測試結果診斷是頸椎神經根病變。影像檢查以核磁共振(MRI)最為準確,可以清楚顯示周圍軟組織及椎間盤,然而由於許多人有無症狀頸椎退化及椎間盤突出,因此核磁共振只能輔助診斷,而非做出最終診斷。研究顯示,讓沒有頸椎神經根病變症狀的人去做核磁共振,65歲以上的人有超過一半有椎間盤突出,因此核磁共振可能會造成過度診斷。

另一個常用的輔助檢查是「神經電學檢查」,可幫忙檢查是否有周邊神經壓迫的狀況,例如腕隧道症候群。

若有以下情形,則醫師會建議安排核磁共振或神經電學檢查:

  • 有疑似脊髓壓迫的症狀,例如步態不穩、肌力明顯下降甚至肌肉萎縮
  • 懷疑感染、腫瘤壓迫或神經發炎病變
  • 保守治療4 ~ 6週症狀持續甚至惡化


頸椎神經根病變的治療方法

研究發現,40 ~ 80%的頸椎神經根病變病人可以透過保守治療達到完全恢復,只有少數病人需要開刀。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肌肉鬆弛劑:短期使用幫助症狀緩解
  • 口服類固醇:當頸椎神經根病變症狀太嚴重,可以短期使用
  • 生活型態調整:避免會讓頸椎神經根壓迫惡化的習慣,例如低頭滑手機平板
  • 固定:可短期使用頸圈固定,避免不當的姿勢動作,然而症狀改善後就要移除,以免持續使用反而讓肌肉無力
  • 徒手運動治療:放鬆肩頸緊繃的肌筋膜,並做頸部活動、肌力及穩定協調度訓練
  • 物理儀器復健治療:以頸椎牽引為主。頸椎牽引可以減少頸椎神經的壓力、伸展緊繃的肌肉,並且強化韌帶,減少突出的椎間盤對神經造成壓力。研究發現,相較於只做頸部運動訓練,運動加上頸椎牽引可以達到更好的疼痛減緩及功能改善,效果可以長達一年
  • 超音波導引注射:經由超音波導引,復健科醫師可以精準注射、治療患處
  1. 神經阻斷術:將麻醉藥及消炎藥物注射到神經根或硬膜上空間(epidural space),減緩症狀
  2. 增生療法:以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Platelet-rich plasma, PRP)或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到肌肉肌腱/韌帶/椎間盤等構造,重建正常的結構與生物張力
  • 手術: 多數頸椎神經根病變病人可以透過保守治療達到完全恢復,然而下列情形會考慮手術治療
  1. 保守治療6 ~ 12週症狀沒有緩解甚至惡化
  2. 肌力下降逐漸嚴重


頸椎神經根病變的復健運動

  • 頸部肌力訓練
  1. 頸部可以做向上、下、側彎、左右轉各個方向活動
  2. 手頂在頸部活動的方向上,互頂維持互不推開
  3. 每個方向維持10秒鐘,休息10秒鐘
  4. 一個循環做5次,一天做3個循環

  • 蝴蝶運動
  1. 趴著,臀部夾緊、背部核心用力,臉幾乎貼地,頸部放鬆
  2. 大拇指朝向天花板,手臂伸直向後高於肩膀高度,胸部不要離地
  3. 維持5 ~ 10秒鐘,再將手放下休息10秒鐘
  4. 一個循環做5次,一天做3個循環

  • 擴胸運動
  1. 正躺,一手抓彈力帶一端
  2. 將彈力帶往兩側拉到感覺肩胛骨緊繃
  3. 維持5 ~ 10秒鐘,再將手放下休息10秒鐘
  4. 一個循環做5次,一天做3個循環

  • 肩胛肌群穩定訓練
  1. 將彈力帶固定在堅固處,兩手分別握彈力帶兩端,約在腰部高度
  2. 像划船將彈力帶向身體方向拉,想像將肩胛骨收縮把中間的筆固定住,維持兩秒再回到起始姿勢
  3. 一組包括兩次20 ~ 25個來回,兩次之間休息30秒,一天至少做3組


療日子延伸推薦:背包揹久就肩頸痠痛?整復師破解揹法迷思,教你6大揹包包減壓方法!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本篇文章轉載自:陳渝仁醫師  原文名稱為:肩頸上臂痠痛麻,原來是頸椎神經根病變

參考資料:

  1. Radhakrishnan, K., Litchy, W. J., O’Fallon, W. M., & Kurland, L. T. (1994). Epidemiology of cervical radiculopathy. Brain, 117(2), 325–335.
  2. Weis, E. B. (1991). Abnormal magnetic-resonance scans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asymptomatic subjects. The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73(7), 1113.
  3. Saal, J. S., Saal, J. A., & Yurth, E. F. (1996).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Herniated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With Radiculopathy. Spine, 21(16), 1877–1883.
  4. Fritz, J. M., Thackeray, A., Brennan, G. P., & Childs, J. D. (2014). Exercise Only, Exercise With Mechanical Traction, or Exercise With Over-Door Traction fo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Radiculopathy, With or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Status on a Previously Described Subgrouping Rul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44(2), 45–57. 

圖片來源:陳渝仁醫師、123RF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