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注意力缺陷症(ADHD)孩童的父母來說,除了管教須要特別費心之外,看到過動症兒難以教到朋友,也是十分心酸。所以「過動兒怎麼交朋友?」成為許多過動症兒童父母關注的議題之一,以下療日子引用《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的內容教ADHD兒童的父母,過動兒怎麼交朋友。
過動兒怎麼交朋友?如何幫助孩子解決同儕問題
我和同事在過動症診間,每天都聽到類似的故事,這些情境你應該也很熟悉。你也應該知道過動兒的人際關係,是所有問題中最麻煩的。身為一個成年人,你當然知道友誼的重要,但是你沒有辦法強迫別的孩子喜歡你的孩子、跟你的孩子做朋友。看著孩子一次又一次被別人拒絕,是很痛苦的事。你目睹這對孩子自尊心的影響,也知道他的寂寞。就算你可以在家盡力、學校老師也可以努力,但在社交場合,你束手無策。
我想起《淘氣阿丹》(Dennis the Menace)的情節,媽媽屈身抱起哭著的阿丹,他說他提早從學校回家,是因為沒有人站在他這一國。這一段把過動兒父母的心境描述得真好,父母常是唯一站在過動兒這一國的人。
過動兒和其他孩子相處時常有嚴重的問題。尤其是一起做事或玩遊戲的時候,別人會討厭他們的過動、衝動和話太多。面對別人的殘酷言論時,過動兒常不經過濾就直接坦白地說出來,這一點也不被其他孩子喜歡。在應該專注玩遊戲或運動時,過動兒容易不專心或恍神,常引來同儕的嘲笑或不原諒。過動兒動不動就發脾氣、受挫、攻擊別人,也讓跟他玩的人備受威脅。如果孩子在言語或身體上具有攻擊性、對立反抗性或敵意時,與其他孩子相處的問題就會特別嚴重。最終結果是過動兒在同儕中惡名昭彰。
這些社交問題的根源,是過動兒對時間和未來感的發展不足,以及他們容易被周圍許多事情分心,其中大部分都跟當下大家一起在做的遊戲和活動無關。過動兒只活在此時此刻,認為只有當下能得到的東西是最重要的。因此通常不會得到立即回報的社交技能,如分享、合作、輪流、守信、對別人表示好感等,對他們來說意義都不大。而且由於他們不會考慮未來後果,他們不會意識到現在的自私和自我中心,會讓他們最終失去朋友。他們就是不瞭解,朋友關係是需要時間的累積、建立在互惠和分享興趣上的。
幫助過動兒改善人際關係,是很大的挑戰,而且不見得有收穫。因為父母不可能總是在孩子與同儕互動的現場,提醒他要抑制衝動、停下來思考。基於種種理由,父母很難主導、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不過,還是可以使點力的。
我的兒子沒有朋友,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別的小孩喜歡他?
過動兒社會技巧方面的專家,建議父母可以嘗試:(1)培養孩子良好的社交技巧;(2)幫助孩子面對別人的嘲諷;(3)在家中安排與同儕正面互動的機會;(4)在社區中安排與同儕正面互動的機會;(5)爭取學校的支援。
培養良好的社會技巧
雖然父母不可能在家以外,介入孩子與他人互動的現場,但可以在家教導孩子一些社交技巧。試試下列的方法:
1.在家建立獎勵計畫,如第11章描述的代幣或記點制度,聚焦於改善一兩項你希望孩子在與人互動時的行為,如分享、輪流、不觸碰別人、小聲講話、坐好、不霸道,甚至詢問其他孩子想玩什麼或想怎麼玩等。不要一次關注太多項行為,否則不易成
功。
2. 選好一兩項行為之後,把它們寫在紙上、貼在冰箱或門上等你和孩子都容易看到的地方。但如果有小朋友來家裡玩,注意不要讓你孩子因此受窘,反而製造別的困擾。這張紙只是提醒你和孩子這一兩週要努力的目標。
3. 一旦你有機會看到孩子和別人玩,停下手邊的工作,輕聲和孩子複習一下這週的目標行為。告訴孩子,只要出現這些行為,就可以賺到點數;如果有不當的行為,就扣點。整個程序,就如同第12 章描述的面對情境轉換所需的準備動作,要事先和他溝通你們的規則。
4. 從現在開始,用心觀察孩子和別人的互動。只要一看到有正面的行為,馬上讚美並給予點數。也就是說,「抓住他們表現好的每一個時刻」,但是要注意表現得自然一點,不要讓他在別的孩子面前覺得很糗。
5. 一週挪出幾次,花個幾分鐘,和孩子複習一下在該週要學習的新社交巧。在這幾分鐘中,你應該:(a) 先解釋你希望他做到的技巧;(b) 角色扮演,由你演練這項技巧;(c) 替換角色演演看,由他扮演別的小朋友;(d) 鼓勵他下一次和別的小朋友玩時,嘗試做出這項技巧。演練新技巧時,你要像運動教練一樣,請記得使用步驟三和四觀察你的孩子,在他要去和別人玩之前,提醒他這些技巧。如果他表現不錯,即給予獎勵。
6. 試試將孩子和兄弟姊妹或別的小朋友玩的過程錄下來。智慧型手機、平板或筆記型電腦都可以錄影,而不造成干擾。最好不要說為什麼要錄影,或者至少不要引起太多注意,因為你要錄下他平常最自然的表現。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看這些錄下的影片,讓他瞭解自己是如何與人互動的,並指出他做得好的地方,當然也可以告訴孩子他可能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的錄影對過動兒會很有幫助,因為他們常渾然不知自己和別人互動的情形。
然而,若想把影片當成有效的教具,你要用正面、有建設性的方式來看它,甚至是有趣的,而不是用來處罰或說教。首先指出孩子與其他人一起玩時表現好的地方,給孩子正向的回饋。然後挑出孩子一兩個表現不恰當的地方。按照步驟5提到的,來教孩子該怎麼做。再次按照步驟3和4,盡量從影片中尋找正面的點鼓勵他,抓住他每一次的好表現。
7.另外一個方法是找一位你和孩子都熟悉、擁有良好社交技巧的其他孩子當榜樣,指出他做得好的地方,並鼓勵孩子下次和別人互動時也這樣做做看。但要小心,如果你的孩子與你作為榜樣的孩子之間相處有問題時,可能會造成孩子對他的怨恨。也不要用手足當榜樣,孩子最不喜歡的就是被拿來跟手足做比較,除非這個手足的年紀長很多且是過動兒欽佩的對象。你甚至可以用電視上或電影中的孩子當榜樣。
無論你用哪一種方法,請注意以下可能對孩子造成問題的社交領域:(1)開始與人互動時;(2)開始並持續與人交談(包括傾聽、詢問別人的感覺和想法、輪流說話、表示興趣);(3)解決衝突;(4)與人分享。
面對別人的嘲諷
嘲諷是孩子的人際關係中最普遍的一個難題,而如何面對這一難題,幾乎可以決定他們在團體中的未來。如果處理得不好,甚至會引起爭鬥或失去友誼。朋友之間的嘲諷,有時是在測試彼此的友誼、忠誠度、控制情緒或面對挑釁的能力。在男生的朋友圈中,似乎特別如此:好像想經由這樣的測試,知道當自己面臨危機時,對方是否可以提供支持的力量;也同時看看如果他們受到其他群體的挑戰時,對方的忠誠度有多高;在別人的攻擊批評之下,是否能不被擊垮和爆發,仍保持冷靜和溝通協調的能力。看一個人對別人嘲諷的反應,可以看出他和那群人關係的強度;如果你的孩子對嘲諷的反應是負面的,可能是在告訴別人他們的關係是脆弱和暫時的。有時,嘲諷真的是一種攻擊,意圖讓對方經由被羞辱而付出代價,如降低社會地位和聲望。而小孩子,不論性別,都會出現輕微的社會攻擊行為,這種攻擊只是取笑別人,有時是開玩笑的,而不是身體攻擊。
孩子如何面對別人的嘲笑是很重要的。有趣的是,當父母建議孩子如何應對取笑時,他們往往只是告訴孩子不要理會。但根據肯塔基大學的米立、凱恩(Monica Kern)和史堪伯勒(Douglas Scrambler)的研究顯示,大部分的孩子都表示,忽略不但沒有用,甚至會讓對方更加強火力。這些心理學家指出,受訪的孩子大多表示,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忽略或報復,而是調適(adaptive)。所謂的調適就是,被嘲笑時就笑一笑,接受它,甚至於也笑笑自己,把當時的氣氛變得幽默一點。
換句話說,教孩子把別人的嘲弄(無論是當面、透過電話或社群媒體)當成測試自己幽默感的機會,和探測友誼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而不要認為是別人在攻擊自己。所以應幫助孩子學會自嘲、幽默自己、承認自己也會犯錯(雖然有時被誇大了)。例如,被人家取笑「笨蛋」的時候,可以開個玩笑說:「我其實不笨,只是比你們多一次機會把東西學好。」米立發現這樣的應對方式,比忽略或憤怒還擊更有效。
但請記住,嘲笑和霸凌不同,大人如果發現霸凌的情形應盡速小心處理。霸凌不是開玩笑的,這是一種使用身體暴力或其他嚴重傷害的威脅(如散播謠言破壞一個人的社會名聲),通常(但不總是)還牽涉到脅迫他人做某事。無論是小孩或大人、無論是當面或在社群媒體上,霸凌都不應被容忍。大部分學校都有反霸凌機制,如同儕舉報、向老師或教職員匿名舉發等。你的孩子如果被霸凌,也應該於第一時間透過這些管道來反映。
在家建立正面的人際互動
你的孩子不一定要成為團體中最受歡迎的人物,才能擁有令人滿意的社交關係或友誼。受歡迎指的是一種社會地位,和擁有友誼是不一樣的。許多過動兒都不是受歡迎的人物,而這樣的社會地位並不容易改變。身為父母,你的目標應是鼓勵他建立友誼。當兩個人互動增加、表現出友好、對對方的行為或愛好感興趣、有共同的興趣或經歷、彼此主動提出下一次互動的機會(不是被動等待對方聯繫),就可能發展出友誼。藉著觀察他們互動的過程,你可以提供一些建議。該如何做呢?
1. 鼓勵孩子邀請同學,放學後或週末假日到家裡玩。多注意那些與你孩子有同樣興趣的小朋友,無論是嗜好、運動或音樂都可以。如果孩子在社交技巧上有嚴重的問題,你不能丟下他們自己玩。幫他們計畫可以做什麼—一起看電影、吃零食、玩電動、做勞作、組模型,或是任何他們可以共享的活動。然後,最重要的是有效的監督。這種計畫性的同儕互動,是建立進一步友誼很好的敲門磚。
2. 他們一起玩的時候,請仔細在一旁觀察互動可能失控的跡象:越來越愚蠢、胡鬧、粗暴,或只是比平常講話聲音大聲。當然,你也要注意是否有挫折、敵意開始醞釀。如果有這樣的情形產生,你就介入,停下他們的活動,讓他們休息一下,做點別的事,如吃點心等。你可以讓他們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這樣他們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你身上,而不是彼此身上。或者你也可以轉換一下他們玩的地點。
3. 盡量避免在家中樹立負面情緒或攻擊行為的榜樣,尤其當你孩子已有這兩方面的問題時。也注意你自己和家庭其他成員的身教,是否有大吼大叫、指名罵人、說髒話、摔東西等行為。此外,你也應多注意孩子看電視和電影的習慣,對一般孩子不太會造成問題的暴力鏡頭或情節(有時甚至出現在卡通中),對有攻擊或衝動行為的孩子—如你的過動兒—可能就不太恰當。如果你無法完全管制,那就有時和他一起看,告訴他哪些行為會不受人歡迎。
4. 減少孩子和有攻擊行為的孩子一起玩的機會,你孩子最不需要的是從有這樣問題的孩子身上得到增強。鼓勵孩子跟在人際關係上足為表率的同學相處,年紀大小不是問題,這樣的孩子可能更能容忍你孩子的社交不成熟,讓他們給你孩子正面的影響。
5.如果孩子已經和一群行為不良的朋友在一起,想辦法讓他們分開,甚至考慮搬家、換個環境都可以。研究顯示,轉換環境到一個新的、同伴行為良好的社區,可以降低孩子反社會行為的出現。
在社區建立正面的人際互動
在社區中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不像前面的建議那麼容易,但仍然可以做出一些努力,在這方面幫助你的孩子。可試試以下建議:
1.讓孩子報名參加社區的活動,童軍、俱樂部、體育活動或教會活動都可以,夏令營也是不錯的機會。這樣做的好處是,這些都是在成人的監督下提供結構化的活動,可以限制孩子行為失控的可能性。這些活動中,若還有小組可以參與會更好,因為過動兒在大團體中通常會遇到更多麻煩,這可能會適得其反,導致社交失敗。因此請確保團體不要太大並且有人監督。
2.避免讓孩子參加規則複雜,或需要很多協調功夫的活動,因為那對過動兒而言是很沉重的負擔。當然也要避免太被動或長時間坐著的活動,因為你孩子一定做不到。以打棒球為例,內野的位置就比外野適合過動兒,因為內野進行的活動較多,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過動兒若被安排守在外野,會覺得無聊,然後就開始抓蝴蝶或小蟲,要不就胡思亂想,因而漏接飛到外野的球。
3. 具結構性且有人監督的活動,比沒有結構又缺乏監督的活動來得適合。
4. 專家認為過動兒比較喜歡沒有競爭性的活動,因為競爭可能會引發情緒激動、行為失序和挫折。當然如果你孩子在某方面有特別的天分,表現得很好,就不用擔心競爭的問題了。
5. 嘗試安排一些能學習合作的任務,甚至你可以自己來發起這些任務。讓幾個孩子組成團隊,完成一項共同的目標,如組模型、搭帳棚、蓋樹屋、解題、做小實驗或手工藝都可以。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會分到一項工作,分工並合作才能達到目標。通常,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大家建立彼此的感情。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從學校得到幫助
過動兒在學校面臨的同儕關係問題,跟在家中的問題可能很不一樣。學校環境包括更多兒童。在學校,上課(結構化)和下課(非結構化)時間交替出現,而且對孩子社會行為的要求跟在家裡也不同。因為種種原因,孩子在學校的問題,可能比在家中嚴重。試試下面的方法:
1. 和老師談談,或試試第16 章建議的方法,幫助孩子在學校發展出較好的行為。愛搗亂和不恰當的課堂行為,會造成同儕對過動兒的排斥,特別是如果孩子容易表現出憤怒、敵意或攻擊行為時。如果你的孩子在班上被排斥,你為他建立社會關係所做的努力,可能都只是徒勞。
2.需要的話,考慮第19章藥物治療的建議。研究發現,興奮劑藥物有助於減少過動兒的過度和搗亂行為,可以促進正面的同儕關係。
3.如果孩子需要在校接受特殊教育,不要過度在意。真正會讓孩子和別人相處有困難的是老師的負面評論或關注、更嚴格的管教,以及更普遍的情況是在學校單獨針對過動兒進行責備。小孩通常都是從身邊有權威的大人身上學習如何與人互動的線索,所以要努力減少老師對你孩子負面的評語和批評。請孩子的老師試試第17章的行為管理技巧。
4.請老師配合幫忙,在其他孩子面前,分派特別的責任給你孩子。專家認為,這可以讓其他孩子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你孩子,也會讓他覺得比較被同儕接納。
5.和老師一起設計一份行為改變評量表,選出兩三個你們都希望孩子在教室中能多多出現的行為。在表格最左邊列出這兩三個目標行為,然後在右邊列出五個欄位,每天評量該行為的表現。樣本請參考第17章,若合用請影印使用。
你可以多影印幾張,每天使用一張,並請老師定時評估表中的項目。你孩子與人互動的情況應該每天評估五到七次,分數從1(最優)到5(最差)。老師也可以在背面寫下評語,然後根據孩子的表現提供獎勵。這張表格應該每天帶回家,也可以由你來提供獎勵,或是在家中依此記點(代幣制度),如第11章中所教的方法,例如,1分加15點、2分加10點、3分加5點、4 分扣10 點、5 分扣15 點。
6. 如果學校輔導室有提供社交技巧訓練的課程,替孩子爭取報名參加。在學校所舉辦的相關訓練,是在孩子能自然跟同儕相處的環境下進行的,效果會比在校外診所開辦的課程來得好。
在人際關係方面幫助過動兒,是很不容易的。對你自己能做的和孩子的改善,要有實際、合理的期待,而你能提供的幫助也是有限的。請尋找任何機會幫助孩子得到正面的人際互動經驗,盡量避免失敗碰壁的情況。你的努力,對他應該會有所幫助。
療日子延伸推薦:不想看精神科如何治療ADHD?過來人分享治療過動症經驗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好書推薦: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增訂新版)
圖片來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