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公布23種長新冠症狀(新冠肺炎後遺症),包含腦霧!康復八式助復原

長新冠

全世界都密切關注新冠肺炎病毒的長期影響,國外早已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一詞。長新冠可能造成認知功能障礙等棘手問題,且不只發生在高齡者身上,小孩也可能發生「兒童多系統發炎徵候群」等問題,需要家長多加注意。以下療日子請台中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任劉伯瑜來跟大家講解什麼是長新冠?容易發生什麼在什麼族群?最常發生什麼後遺症?以及最重要的,怎麼應對長新冠?

此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公布23項長新冠症狀,馬上了解!


如何確定是長新冠 (COVID-19急性感染徵候群)?

劉伯瑜主任表示,長新冠的正式名稱是「COVID-19急性感染徵候群」,簡稱「長新冠」,目前學界對長新冠的定義仍有很多分歧,但目前台灣政府採用WHO的定義:若確診後3個月仍有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且無其他疾病診斷,就會將它視為COVID-19急性感染徵候群。

長新冠容易發生什麼後遺症?指揮中心公布23種長新冠症狀

根據《BBC》報導,新冠肺炎長期症狀最常出現的前10名是疲倦、呼吸困難、關節疼痛、胸痛、咳嗽、嗅覺失靈、乾燥症、流鼻涕、紅眼、味覺失靈,其他一些較少為人知的還有頭痛、食欲不佳、眩暈等等。

此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公布COVID-19急性感染徵候群可能會出現的症狀,頭部部分,包含掉髮、紅疹、潰瘍、焦慮、失眠、腦霧(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功能障礙);胸腔部分,可能出現呼吸困難、肺纖維化、肺部X光呈毛玻璃狀、心悸、胸痛、心肌炎;腎臟可能出現急性腎損傷。

另外,可能出現新產生或惡化的糖尿病、亞急性甲狀腺炎、骨質代謝異常、情緒變化、月經週期改變等、靜脈血栓、疲勞、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肌肉關節疼痛等。


▲指揮中心今(9)日公布COVID-19急性感染徵候群症狀。


長新冠的發生機率多大?

WHO曾發布報告指出,目前還不知道長新冠患者在全球範圍裡的具體人數,難以準確分析,但粗略估計約有10~20%急性新冠肺炎患者會在感染後數周至數月後有殘留症狀。


長新冠的高危險群有哪些?

劉主任表示,台灣的長新冠常發生在兩個族群身上,一是高齡、免疫力差的病人,二是症狀嚴重的病人,特別是入住加護病房的患者。症狀嚴重的患者往往會出現活動力減退、營養狀況差的情形,之後容易發生長期的全身衰弱、肌肉無力等問題,而高齡病患容易出現認知障礙、精神狀況改變等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兒童也有風險,部分兒童會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徵候群」,此徵候群常出現在7~21歲的新冠患者,有時他們會有發燒、發炎指數上升、多功能器官障礙等情況。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BA.4、BA.5傳染力強,二次確診機率增!醫:脆弱族群重症率、死亡率更高)


新冠肺炎患者如何降低後遺症風險?

第一,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注意一下是否感染4週後還不舒服?第二是調適壓力,得到新冠肺炎會讓人產生很大的壓力,這時不要大量收看媒體、新聞,以免受到更多恐懼而造成更大的不安與壓力。劉主任建議可多深呼吸、伸展身體,嘗試冥想、正面思考,平時要保持營養均衡的飲食與規律運動並確保充足睡眠,更要少喝酒、避免服用不當藥物。患者要多與人互動、尋求協助,這些都很重要。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不幸發生長新冠 該怎麼辦?

有些新冠後遺症十分磨人,例如國內有一名70多歲老太太,在康復3個月後,仍有神經劇痛到無法起身的狀況。如果自己不幸得到長新冠,劉主任分享,政府去年公告「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若新冠肺炎症狀持續不斷,國家會提供你整合性門診與醫療照顧。劉主任呼籲,最重要的是事前預防,盡可能施打疫苗。

根據報導,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務管理組參議黃兆杰表示,染疫患者在急性感染之後常需要跨科協助,若需要皮膚科、心臟科醫師的會診,不需要跨科就診,只要掛號整合門診就有一次性服務可做各科別會診,也可用一次掛號費、部分負擔就解決問題。若有需求的話,請點「這裡」瞭解詳情。

為了協助新冠肺炎患者重拾健康,香港理工大學團隊規畫一套為期6週的訓練計劃。康復者在理大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每週進行2次60分鐘的訓練課程,以及3次30分鐘的居家運動,藉此來提升肺活量、提升肌肉力量。參與訓練的24名新冠患者中,多數人的肺活量和下肢力量均有提升,也改善了常見的疲勞情形。這套運動課程定名為「康復八式」,以下提供連結給大家參考。

「康復八式」影片


療日子也請你關心:幼童確診Omicron!新冠肺炎兒童更易傳播,日常防護8重點家長快記下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訪問專家:台中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任劉伯瑜

圖片來源:123RF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