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酸痛等不適雖然普遍,但可能是頸椎管狹窄的前兆!如果合併雙腳沉重無力、步態不穩、容易跌倒等問題,更要小心!如果一直不處理,最嚴重可導致癱瘓。以下療日子引用聯新運動醫學中心主任 林頌凱醫師著作《頸椎全書:頸椎生病,疼痛就來!3C產品讓你的頸椎提早退化。奧運隊醫告訴你如何不開刀治頸椎》,跟大家分享頸椎管狹窄症狀、好發年齡,以及該如何處置?
腳沉重無力以為只是年紀大?竟是「頸椎管狹窄」害的
65歲的老莊在過年前夕大掃除時,為了將冷氣機濾網拆下清洗,一個不留神從梯子上跌了下來,當下意識清楚、沒有明顯外傷,也就不以為意。到了半夜竟出現脖子疼痛、手指麻痛,隔日一早趕緊加號掛進我的門診。
在其頸部MRI 意外發現,老莊的後縱韌帶在第4至第6節頸椎處有增厚、輕微骨化的現象。再經詳細的神經學檢查,亦出現四肢肌腱反射異常、雙腿感覺變差的狀況,老莊這才透露,最近偶感雙腿力量大不如前,上下階梯時都要搭著牆面或樓梯扶手,其他像是開瓶蓋、擰毛巾等細微施力,需要旁人協助,原以為只是年紀大了身體退化或肌少症問題。所幸這一跌沒有造成急性脊髓損傷,還發現後縱韌帶鈣化問題,及早治療,預防了未來椎管狹窄而壓迫脊髓的嚴重損傷。
頸椎病大數據 40歲
除罹患先天性脊椎腔狹窄,後天致病的頸椎狹窄症主要原因有:① 長期姿勢不良、② 椎間盤/骨刺的病變、③ 脊椎骨髓炎或腫瘤、④ 外傷性骨折脫位、⑤ 後縱韌帶鈣化。其中,有「東亞隱形殺手」之稱的後縱韌帶鈣化症,値得進一步瞭解。
國際骨科醫學期刊《脊椎》在2011年發表的一篇日本相關研究,文中提及「針對453位急性脊髓損傷就診患者的檢查,發現有後縱韌帶鈣化者佔了23%,而其中75%的人在這之前並不曉得自己有此問題」。其實,後縱韌帶發生異常骨鈣化現象,被認為與種族、先天基因、體質差異有關,加之脊椎的長期過度勞損會累積損傷、加速骨鈣化,也因此發生部位主要在頸椎,胸椎次之;整體而言,好發於亞洲人,發病年齡落在40至60歲,男性發病率為女性的2至3倍。
好發族群 中老年人
後縱韌帶鈣化症的病程發展,與骨刺增生、椎間盤突出相似,因韌帶的過度增生,進而鈣化,日漸肥厚的鈣化組織,就會使脊椎椎管越來越狹窄,如同水管裡慢慢淤積的泥沙,嚴重時將壓迫脊髓,出現手腳麻木無力等不同輕重程度的症狀,最終階段只能仰賴開刀處理。由於韌帶從增厚到鈣化,與先天自體免疫問題、退化、長期姿勢不良有關,故中老年人較常發生頸部後縱韌帶鈣化症。
臨床解密 誤以為只是年紀大
門診中遇到頸椎狹窄症的患者時,他們的症狀主訴有別於大眾熟知的四肢痠痛麻之神經症狀,比較常聽到的狀況反而是下肢無力、走路沒有腳踏實地的感覺、跨步困難且容易跌倒,這類患者往往會誤以為是單純的年紀大了,所以在體力、功能方面出現退化,錯過了就醫治療的最佳時機。
在2004 年的《神經外科期刊》中的一篇文章談到,日本鹿兒島大學醫學部對追蹤323 位無症狀的後縱韌帶鈣化患者長達30 年的結果,指出71%的患者並沒有出現脊髓壓迫的神經症狀。不過,一旦脊髓因壓迫產生不正常病變,或頸部遭遇撞擊導致急性脊髓損傷,易出現立即性的癱瘓,必須緊急安排減壓手術。
慢性病程中脊髓壓縮變形
頸椎狹窄症,是頸椎常見的退化性疾病之一。因脊椎骨骼或軟組織經年累月的使用過勞,為了維持脊椎穩定度,而衍生骨刺增生、韌帶肥厚鈣化或椎間盤磨損突出等相關性演變機制,使得脊髓及神經根所在的脊椎腔及神經孔洞變得狹窄,造成神經受壓迫,產生脖子痠痛、手臂到手指產生麻痛、行走時雙腿感到僵硬無力,都是此類患者常有的症狀。
令人擔憂的是,頸椎狹窄是緩慢發展的退化過程,可能維持好幾年的輕微症狀,卻在短時間內突然惡化,臨床上曾遇過不少患者首次求醫已處於嚴重壓迫脊髓(中樞神經)的狀況,由於中樞神經無法再生,一旦受損可能留下後遺症。因骨刺增生、椎間盤突出已於前文篇章介紹,因此本文將重點放在「後縱韌帶鈣化」所造成的頸椎狹窄症。
何謂後縱韌帶?從右圖結構來看,脊椎椎管中為受保護的脊髓,每節脊椎間除有椎間盤作為避震器,還有前後兩條韌帶加強脊椎的穩定性,分別稱為「前縱韌帶」及「後縱韌帶」。韌帶本來是具有彈性、薄薄一片的軟組織,因個人體質因素增生、肥厚,乃至礦物質沉澱鈣化,最後演變成石頭般的骨化,嚴重的話,還會和脊椎膜黏合在一起無法分開。因骨化過程緩慢,致使椎管管徑逐年越來越狹窄而不易發現,甚至會向上下擴大骨化範圍。
一般正常的頸椎管直徑為12到16公釐,當椎管狹窄到減少30%至50%時,勢必擠壓到與後縱韌帶相鄰的脊髓,產生神經症狀。由於頸脊髓在面對這類漸進性壓迫具較高的耐受性,所以後縱韌帶鈣化的初期徵兆,少有標準典型症狀,患者可能只是覺得頸部緊繃、偶爾手麻,又或無任何明顯臨床症狀。但若患者本身存在頸椎不穩、椎間盤嚴重脫水、小面關節鬆弛等任一退化因子,都將加速骨化進程,提早出現脊髓壓迫表現,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直接影響四肢的靈活度,手腳像是被緊箍般感到不適,手臂疼痛麻木、雙腳沉重,最嚴重甚至癱瘓。
復健科的醫療支持:輕微壓迫先保守治療
頸椎狹窄的病因除了發生率最高的椎間盤突出、骨刺以外,還有後縱韌帶鈣化、惡性腫瘤骨轉移等許多原因,仰賴醫師依照症狀選擇合適的診斷工具,同時根據壓迫程度、症狀輕重給予患者治療建議。
以後縱韌帶鈣化造成的頸椎狹窄症來說,如屬輕微壓迫,症狀還沒有嚴重到手腳麻木、無力,或患者暫不考慮開刀的話,可先藉由熱療、電療、紅外線、頸椎牽引等物理治療方式,為軟組織止痛消炎,減少頸椎壓力;其次,可搭配增生注射,修復因受到壓迫而發炎的軟組織、神經、韌帶等。唯這類患者較常人更禁不起頭頸部的外傷衝擊,需極力防範急性脊髓損傷。
但若上述保守治療未見成效,屬中度脊髓壓迫、症狀急速惡化或診斷患者有癱瘓可能,則建議盡早進行減壓手術,可降低脊髓急性受損的可能性。因後縱韌帶鈣化是與體質有關的疾病,所以患者在術後仍需定期回診追蹤,有助於發現其他部位是否有韌帶鈣化問題,及早發現予以治療。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林頌凱醫師的臨床提醒
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指出,後縱韌帶鈣化症在東亞國家如日本、台灣、香港等地的發病率達1.9%至4.3%,遠高於歐美國家約0.01%至1.7%的發病率。除與先天基因有關以外,以米為主食,以及偏愛醃漬食物的人,其發生後縱韌帶鈣化症的風險也被認為明顯較高。此外,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問題易導致組織礦化,加速了後縱韌帶成骨細胞的分化和骨化的進程。
在復健科,因頸椎問題就診的患者占2 至3 成,尤其頸部疼痛易在夜間因發炎而發作,常令患者不管換怎麼樣的睡姿都不舒服,進而影響睡眠品質和健康。因此,凡有頸椎病問題的人更應注重飲食習慣,避免會引起身體發炎的食物,適度補充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維生素D 的食物或保健品,幫助抑制發炎。預防頸椎病纏身,「注意姿勢」是永恆不變的原則,包含坐姿、站姿與走路姿勢,然後是全身性的肌肉訓練,讓頸肌、背肌、胸肌乃至腹肌都能成為脊椎強而有力的支撐輔助。但如果本身頸椎已有狀況或高齡者,在伸展與運動治療方面,務必在專業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
療日子延伸推薦:低頭滑手機頸椎壓迫如小學生體重!2運動延展膀胱經維護頸關節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好書推薦:頸椎全書:頸椎生病,疼痛就來!3C產品讓你的頸椎提早退化。奧運隊醫告訴你如何不開刀治頸椎
圖片來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