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炳坤突中風倒下,右側大腦大片出血!中風後遺症有哪些?能復原嗎?

中風後遺症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11)日晚間突然身體不適,緊急送往醫院,經檢查後發現右側大腦大片出血合併中線,隨後緊急進行開顱手術清除血塊,術後入住加護病房觀察治療,所幸目前生命徵象穩定,持續鎮靜治療中。除了中老年人外,年輕人也別輕忽!台灣已有中風年輕化趨勢,日前才出院的40多歲的納豆就屬於年輕型中風!許多網友驚懼:「中風後遺症有哪些?」「中風會好嗎?」「第二度中風的機會多高?」以下療日子請萬芳醫院神經外科專任主治醫師 溫雅婷與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黃怡臻一起為大家解答!

中風後遺症有哪些?

中風可分為血管阻塞造成的「缺血性腦中風」與腦部出血造成的「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腦中風較常見,約佔腦中風的80%,出血性腦中風約佔20%。溫雅婷醫師指出,出血性腦中風雖然少見卻比較嚴重,有時腦中不斷溢血、腦內血塊越來越大,還可能需要開顱手術。

中風後遺症依中風發生部位而有所不同,黃怡臻醫師整理如下:

大腦頂葉:
頂葉處理各類感覺訊息,是控制運動神經的中樞,也是理解語言的中心。頂葉受損可能會造成體感覺異常、立體空間感異常、無法分辨左右、閱讀/書寫困難、半側忽略、失用症。

大腦枕葉:
枕葉是視覺神經的中心。枕葉受損可能會造成視野缺損、視幻覺、視錯覺。

大腦顳葉:
顳葉負責記憶,也負責聽力、視覺的感知,以及對語言的理解。顳葉受損可能會造成聽覺異常、嗅覺異常、記憶力缺損、感覺型失語症、情緒障礙。

大腦額葉:
額葉是「大腦四葉」中最大的。額葉負責判斷周遭環境,掌控我們應對事物的情緒和反應。額葉若受損可能會造成執行功能障礙、情緒控制障礙、眼球運動障礙、對側肢體無力、對側感覺異常、衝動控制困難、人格改變、運動型失語症。

小腦:
小腦主要功能是維持身體平衡,並協調肌肉動作。小腦受損可能會造成平衡障礙、協調功能障礙、步態改變、顫抖、頭暈。

腦幹:
腦幹可說是「生命中樞」,負責頸部以下的運動以及心跳、呼吸等基礎生理機能。腦幹若嚴重受損會失去心跳、呼吸而死亡,其他的後遺症包括眼球運動障礙、複視、吞嚥困難、臉部歪斜、構音困難、臉部感覺異常、對側肢體無力、對側感覺異常、頭暈、味覺喪失、呼吸功能異常。

大腦各區域

※中風症狀嚴重程度會因病況及患者原先疾病而有所差異,需由專科醫師根據臨床表現與各項檢查結果判斷。

中風容易發生在哪個大腦區域?

溫雅婷醫師表示,以比較嚴重的出血性腦中風來說,中風大約6、7成都發生在「基底核」,基底核管單側肢體的運動功能,若不幸受損,會導致半身無力;中風發生在右側基底核則造成左半身偏癱,發生在左側則右半身偏癱。

再次中風的風險多高?

黃怡臻醫師表示,根據文獻指出,再次中風的風險在不同時間內分別為:

  • 前30天內:約1.2%
  • 3個月內:約3.4%
  • 1年內:約7.4%
  • 5年內:約19.4%

大約有10%~15%的人第一次發生腦中風是介於18~50歲之間,屬年輕型中風,此類患者再次發生中風的機率在5年內為9.4%,10年內則達到24%。平均再度中風的時間約為3.7年;一般來說,再度中風都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療日子延伸推薦:(小中風患者10%在7天內中風!醫授5穴道+2食材助腦部循環降風險)

中風會好嗎?能完全恢復正常嗎?

黃怡臻醫師指出,統計資料顯示,僅有10%中風患者能夠恢復到幾近正常,而有25%的患者可以恢復到僅有輕微症狀。另外有40%的中風患者仍存有中重度之殘障,需要他人協助日常生活照護。若能夠把握腦中風三個月內的復健黃金期積極復健治療,可減少殘餘症狀,此時復健的效果最好。

溫雅婷醫師強調,其實能否盡量恢復正常,發生的部位與嚴重度(出血性中風往往較嚴重)是兩大關鍵,例如小腦中風,如果沒有嚴重到需要開刀,後遺症可能只是偶爾暈眩,甚至健康狀況好到讓人難以相信是中風過的人;但若是腦幹中風,往往會發生嚴重的後遺症,難以復健。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溫度變化是誘發中風的關鍵

「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用於預防中風再適合不過,除非發生的是輕微的小腦中風,對身體的影響可能得以降至極低(僅僅偶爾暈眩),不然常會帶來許多不便的後遺症,比如偏癱、失語症、情緒不穩等等。

平時要維持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每週最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並注意保暖,盡量避免遭遇氣溫的急劇變化,把中風的風險降至最低。

療日子延伸推薦:(溫差1°C增2.7%腦中風風險,牢記FAST口訣,把握黃金3小時!)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圖片來源:123RF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