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屬感導致從眾效應?76%的人會盲從!心理師教5方法破解

歸屬感

隨著社群網路的發達,每個人都能在網路上輕易發展自己的社群,找到歸屬感,同時也導致了近年來許多人在檢討的「同溫層」現象,檢討在同溫層中容易引發的從眾效應。許多人都在討論盲從的可怕,但從眾效應具體而言會導致什麼可怕的結果呢?又要如何避免呢?療日子請臨床心理師蘇映竹為大家解惑。

什麼是歸屬感?為何會引發從眾效應?

歸屬感是社群、團體形成「成員關係」的主要因素之一。「成員關係」指成員接受彼此後出現認同行為的關係,比如在一個有形或無形的空間中(例如社團名稱、穿著、Logo),成員若能投入其中就會感受到情感上的安全,甚至因為投入而產生歸屬與認同。我們可以看看,自己比較認同而願意經營的社群,都有這些元素。

雖然找到歸屬的感覺很重要,但另一方面,如果社群中只有全然的歸屬容易產生迷思。你有沒有曾經因為社群裡瀰漫某種共識而在表達異議時覺得困難?會不會為了得到群體認可而沒了主見而從眾?這些都是「團體迷思」,又叫「團體盲思」。這個概念首先由美國心理學家Irving Janis提出,指「一種思考模式,團體成員為了維護凝聚力,追求團體和諧,因而無法現實的評估其他可行辦法的狀況」。

若團體中有非常相似的價值觀與成員背景,彼此又有高度的凝聚力,就可能誘發團體迷思;又或者團體成員沒有信心提出更好的方案,也會出現這種現象。團體迷思一出現,就容易導致決策不全面、罔顧風險、應對變得偏頗、缺乏應對突發狀況的備用方案等結果。

實驗證明:3/4的人會盲從

1958 年有一個經典的從眾研究:「線段實驗」。心理學家Solomon Asch將兩張卡片交給一群受試者,告知他們將進行一個視覺測試(一群人中只有一個是真正的受試者,其餘都是研究刻意安排的)。第一張卡片中有一條線段,第二張卡片中有三條線,請受試者指出第二張卡片中哪條線與第一張卡片的線段等長。

儘管長短差別顯而易見,在正常狀況下會判斷錯誤僅不到1%,但研究顯示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

如何避免從眾效應?

蘇映竹心理師表示,現在資訊發達,容易引發一窩蜂行為的機會太多,從國際事件、政治、法律、流行、飲食... 無一不影響,本來的小事都可能因為團體迷思或從眾而掀起混戰。他想分享一些防範團體迷思的方法:

  1. 如果你是群體的領袖或隱性領導者,可以「鼓勵」或「感謝」反對意見的出現。
  2. 群體中可以「指派反對角色」。
  3. 若議題有「下一次討論」的機會時,讓每個成員「必須先提出自己的疑問」。
  4. 重要決議達成前,徵詢群體「外」專家來提出挑戰。
  5. 使用「腦力激盪術」(brain storming technique)來討論。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相信多數人都知道腦力激盪brain storm是什麼,但可能不知道團體進行腦力激盪的主要原則。腦力激盪可以產生有創造力的解決辦法,改善因「團體壓力」帶來的意見壓抑,但前提是鼓勵大家盡量表示意見的氣氛,不管成員提出的意見有多荒謬,在進行討論之前別人都不可批判或嘲笑。腦力激盪術有4個重要原則:禁止抨擊、歡迎自由聯想、要求量多、尋求整合和改進。

療日子延伸推薦:(想輕鬆駕馭意志力?教你鍛鍊三大招,成功創造意志的勝利)



本篇文章轉載自:心理一思 原文名稱為:破除團體迷思,社群生活可以不從眾!


圖片來源:123RF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