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疾病管制署曾公布國內今年首2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兩名案例為家人,自馬爾地夫旅遊返台後陸續因發燒、喉嚨痛、出疹、骨頭肌肉痠痛等症狀就醫,經醫院通報檢驗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目前2名個案均已出院。然而,近期新加波也有疫情上升的趨勢,疾管署已提升該國旅遊疫情建議至第二級警示(Alert)。想知道茲卡病毒是什麼?茲卡病毒症狀跟登革熱一樣嗎?療日子特別為您整理說明。
Q1.茲卡病毒是什麼?死亡率高嗎?
茲卡病毒(Zika Virus)為黃病毒的一種,主要是經由蚊子傳播的蟲媒病毒,其發病機制一般認為是透過病毒在侵入處附近的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s)複製,之後被攜帶至血流和淋巴結中。
茲卡病毒的症狀一般較輕,需要住院治療和死亡的嚴重疾病並不常見。
Q2.傳染途徑?會人傳人嗎?
茲卡病毒的傳染方式有以下幾種:
- 病媒蚊傳染
- 性行為傳染
- 母嬰垂直傳染
- 輸血傳染
研究已在人類精液中發現了茲卡病毒,且有研究報導數起茲卡病毒透過性接觸而人傳人的案例。不過目前對於茲卡病毒的性傳播風險尚未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建議曾在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活動或從流行地區返回的人,尤其是孕婦及其伴侶,應採取安全的性行為,正確使用保險套,以避免經由性行為感染。
Q3.潛伏期多長?
潛伏期通常為3至14天。
Q4.茲卡病毒症狀有哪些?
感染茲卡病毒後,並不是每一位感染者都有明顯症狀,平均約有20%的感染病例會出現臨床症狀,典型的症狀是:
- 發燒
- 紅疹
- 關節痛 (arthralgia)
- 關節炎 (arthritis)
- 非化膿性或充血性結膜炎 (non-purulent/hyperemic conjunctivitis)
其他常見症狀為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厭食、腹痛及噁心等。
茲卡病毒感染症之症狀與登革熱相似但較輕微,這些症狀通常在潛伏期過後開始,症狀持續約2–7天,常會被忽略或被誤認為登革熱。
感染茲卡病毒、登革熱症狀比較
茲卡病毒症狀 | 登革熱症狀 |
|
持續性嘔吐 臨床上體液蓄積 黏膜出血 嗜睡、躁動不安 肝臟腫大,超出肋骨下緣2公分 血比容增加伴隨血小板急速下降 |
療日子希望你知道:(蚊子咬只是小事?死亡率可能超過20%!登革熱症狀有「這些」4字訣有效預防)
Q5.如何診斷?
目前尚無茲卡病毒的快速診斷試劑。如果於旅遊期間或回國2週後均無疑似茲卡病毒感染症狀,無需檢驗。如果有流行地區旅遊史且有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由醫師向主管機關通報,並採集尿液及血清檢體送疾病管制署實驗室檢驗。
Q6.有後遺症嗎?
過去報告多認為茲卡病毒感染症通常不至於造成重症或住院個案,依據流行地區監測資料顯示,曾有病例出現神經系統 (如急性多發性神經炎,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 或免疫系統 (如特異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併發症,近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神經異常與感染茲卡病毒有關。
Q7.去哪些國家、地區要留意?
依據WHO於今年2月15日發布之最新疫情概況,全球自2015年起累計89國/屬地出現本土流行疫情。疾管署已將持續具流行疫情或可能有本土傳播之馬爾地夫及新加坡,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二級警示;另菲律賓、印尼、泰國、孟加拉、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印度、越南、緬甸等87國曾有疫情,惟尚無證據顯示當地已阻斷病毒流行,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
根據疾病管制署資訊,近期新加坡疫情上升,截至5/31累計15例,其中14例集中於5月報告,疫情仍侷限於高文區(Kovan)。顯示當地可能具環境暴露風險,疾管署自5月13日起已提升該國茲卡病毒感染症旅遊疫情建議至第二級警示(Alert)。
此外,今(2023)年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朝覲將於6月26日展開,一年一度的伊斯蘭朝覲儀式是全球規模的宗教聚會,每年皆吸引數百萬名信徒前往,因大量人潮聚集,朝覲者可能暴露於傳染病風險下。若有計劃前往當地參加朝覲,須留意沙國預防接種規範,行前2至4週應先到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保障個人健康。
提醒您,自流行地區返國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茲卡病毒,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兩週內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個案,應詢問旅遊活動史並依法通報,以降低疫情風險。
Q8.誰是高風險族群?
由於病媒蚊對於叮咬對象並無選擇性,在流行地區,任何人都有可能會被帶病毒的病媒蚊叮咬,沒有茲卡病毒抗體的人就會受到感染。
近期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在巴西等流行地區同時發現小頭畸形新生兒的病例遽增,而且依據目前文獻報告,茲卡病毒會嚴重損害胎兒腦部而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也可能會合併其他先天性缺陷,例如:內翻足、黃斑萎縮,為減少上述危害發生的風險,呼籲懷孕婦女要特別注意。
Q9.茲卡病毒有疫苗嗎?
茲卡病毒感染症主要經由斑蚊叮咬傳染,目前無疫苗可預防,避免病媒蚊叮咬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出國玩藥怎麼帶?高風險國家要打預防針!療日子整理出國常備藥五大QA)
Q10.如何治療?
目前感染茲卡病毒並無抗病毒藥物可治療,建議依症狀給予支持性治療,並讓病患獲得充足的休息,可用乙醯氨基酚 (Acetaminophen) 解熱劑解除部分不適感,使用抗組織胺解除病患因為丘疹而造成的搔癢,並補充足夠的水分,通常在感染後一週左右就會自行痊癒,但如需退燒,請勿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或任何非類固醇消炎劑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 NSAIDs)。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如何預防?
如果必須前往流行地區,應做好防蚊措施。戶外活動時應使用經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Picaridin或IR3535的防蚊液,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長時間戶外活動時,應穿著長袖淺色衣褲,並可在衣服上噴灑防蚊液,增強保護效果。
至流行地區旅遊,應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避免病媒蚊叮咬。返國後自主健康監測至少2週,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至於孕婦,建議暫緩前往流行地區。有關國際間旅遊疫情建議可參考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國際間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
建議遵守以上行為並做好自我防護。
猜你想療解:(被蚊蟲叮咬用原子筆圈有用嗎?亂抓恐蜂窩性組織炎!3招正確止癢)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圖片來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