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的關係,許多人原本預定的內視鏡追蹤已經推遲了一兩年,而由於大腸癌篩檢率下降,根據國健署的推測,全台至少有1100多位大腸癌還沒有被診斷出來,對於未來病情惡化的發展不免令人擔心。隨著飲食越來越精緻化、加工食品與速食業發達,我們的「腸道」健康也越來越糟糕,「大腸癌」現在已經是國人罹患率第一名的癌症。預防大腸癌怎麼做?療日子邀請Donna營養師陳怡錞來與大家分享。
預防大腸癌怎麼做?先了解導致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及四大警訊
「腸道」主宰著消化、吸收、免疫、排泄…等生理功能,是我們獲得營養、排除廢物 (糞便) 的重要器官,也是我們抵抗外來病原菌的第一道免疫防線。所以,「腸道」可以說是一個人身體健康基本的源頭。
請注意,「排便習慣」、「飲食習慣」、「運動」、「家族史」…等,都是要檢視的地方。
大腸癌危險因子
排便習慣 |
|
飲食習慣 |
|
其他 |
|
大腸癌風險與四大警訊
根據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錢政弘的分享,大腸癌最重要的四個警訊,分別是:
- 排便習慣改變
- 出血、血便
- 貧血症狀
- 腹痛、腹脹
而在一篇2019年瑞典的研究中,該研究分析四家醫院628位有大腸癌症狀的民眾最後真的是大腸癌的比例。這些民眾有的人只有其中一項症狀,有的人則是有二項以上症狀,分析的結果如下:
- 只有排便習慣改變的人,有8%是大腸癌。
- 只有血便的人,有20%是大腸癌。
- 只有貧血的人,有34%是大腸癌。
- 同時有排便改變和血便的人,有23%是大腸癌。
- 同時有排便改變和貧血的人,有24%是大腸癌。
- 同時有排便改變、血便和貧血的人,有46%是大腸癌。
從這個研究可以看到,如果合併兩個以上的症狀,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就提高到2成以上,所以提醒大家,除了注意自己的排便次數是不是有增加?大便是不是有變稀,變軟,變細之外,還要留意有沒有帶暗紅色或深紅色的血在糞便裡面?平時會不會容易有頭暈、疲勞、活動會喘等貧血的症狀?另外,如果出現腹痛或腹脹的症狀,通常代表腫瘤已經比較大,有造成腸阻塞的情況,應該就要馬上就醫檢查。
參考資料: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糞便潛血陰性就沒事?4類人還是腸癌高風險!醫揭大腸鏡檢查5大迷思)
預防大腸癌怎麼做?定期與觀察排便2項檢查記起來!
1.定期檢查
要預防「大腸癌」,定期「糞便潛血」檢查是很重要的,而國民健康局也有提供給50~69歲的民眾每兩年免費一次「糞便潛血」檢查,目的就是希望能降低「大腸癌」的高罹患率。當有潛血的陽性反應時,建議就需要近一步做「大腸鏡」檢查。而若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有「大腸瘜肉」的朋友也要趕快處理掉,因為瘜肉就是「大腸癌」的前身,很容易惡化演變成「大腸癌」。
2.觀察排便 顏色、形狀、味道、狀態都是觀察重點
除了定期檢查,平時多觀察自己的排便情況,也有助於我們判斷腸道的健康。健康的糞便應該是要「浮在水面上」、「金黃色」、「味道很淡」、「2~3根香蕉的量」、「成形」、「沒有不舒服」。可以「浮在水面上」,代表腸道的好菌是足夠的。
若是「沉下去」的糞便,則代表好菌不夠,建議要多吃膳食纖維高的食物,並可補充「益生菌」。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大腸癌存活率如何提升?有機會治癒嗎?醫:定期大腸鏡檢查)
一分鐘學會大腸癌自我檢測
排便狀況 | 好 | 壞 |
狀態 | 浮起來 | 沉下去 |
顏色 | 金黃色 | 咖、紅、深褐、灰色、綠色 |
味道 | 無臭或稍有味道 | 酸臭、焦臭、腐敗味 |
排便量 | 每次2~3條中型香蕉 | 量不夠 |
形狀 | 成形、粗2~3公分 | 顆粒便、黏液便、油便、細便、花花的不成形 |
硬度 | 順暢,無法力或阻礙 | 硬便或烙賽 |
金黃色:也代表腸道好菌是足夠的,小Baby就是最好的例子(新生兒可以從媽媽的母體獲得好菌,所以腸道好菌多,糞便也幾乎都是金黃色)。
深褐色:大多人是屬於這種。表示腸道的壞菌太多了。
紅色:的糞便要小心可能「下消化道」出了問題,像是痔瘡、腫瘤等。
黑色:的糞便則可能是「上消化道」問題,例如潰瘍出血,但有時若鐵質含量高的食物吃太多也會。
灰白色:的朋友就要特別注意了,可能是膽道有阻塞,導致膽汁無法排出,所以糞便沒有顏色,Donna營養師建議要趕快到肝膽腸胃科去做檢查。
綠色:則是因為「消化不良」造成的。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大腸癌症狀不是只有血便!突然體重減輕、貧血要注意!)
預防大腸癌該怎麼做?三種方法維持腸道健康
一、腸道好菌要多
胃和小腸前段因為有胃酸 (強酸) 和膽鹽 (強鹼) 可以幫忙殺菌,所以細菌數量不高。但到了大腸後,PH 值越來越偏向中性,此時細菌就會開始生長,這時食物縻中的細菌數量可高達 數十萬~數百萬/公克 這麼多。
然而,腸內的細菌叢數量是固定的,若是好菌多,相對的壞菌就會少。且好菌 (最常見的代表就是「乳酸菌」) 代謝後可產生有機酸 (例如乳酸) 和抑菌素,可以抑制壞菌的生長。
當腸道的好菌多,腸道自然就會健康,較不容易腹瀉、脹氣或便秘,也能預防腸道病變。
但當壞菌太多時,會產生毒素傷害腸道黏膜,並可能導致腸道細胞病變,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且這些糞便內的毒素會被再吸收到肝臟,間接也增加肝臟的負擔。
二、黏膜要完整
人體的「皮膚和黏膜」是我們抵抗外來細菌、病毒的第一道防線,當腸道黏膜不完整時 (例如潰瘍、壞菌分泌毒素破壞腸黏膜),細菌與病毒就有可能進入體內造成感染。且食物當中的未消化完全的大分子,也會經由破損的腸道黏膜進入體內,容易引發食物過敏,這被稱為「腸漏症」。且腸道黏膜也與消化、腸道潤滑、免疫有關,若黏膜太薄則可能會消化不良、腸道敏感容易腹瀉、太乾容易便秘。
「麩醯胺酸」是腸道細胞主要的營養來源,具有修復黏膜的作用。而要預防黏膜被破壞,當然也要增加腸道好菌才行。飲食上更避免太過於刺激性的食物,像是辣、咖啡因,也會傷害腸黏膜。
三、毒素要清除
糞便是我們消化吸收後剩餘的廢物,裡面含有很多毒素,因此排便要排得乾淨才不會造成腸道細胞病變 (上述提到的每天最好 2~3 根中型香蕉量)。
最好的腸道排毒營養素就是「膳食纖維」,它就像是腸道裡面的菜瓜布一樣,可以將毒素帶走,並可以包裹住毒素,減少毒素接觸到腸壁的機會。
療日子希望你知道:(9成國人膳食纖維吃不夠!營養師:膳食纖維好處多,可預防大腸癌、心血管疾病)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膳食纖維並不是吃越多就越好,若已經有潰瘍的人就不適合吃太多。而且也要留意不宜太過粗糙以免刮傷腸胃,最好的比例是「水溶性膳食纖維」:「非水溶性膳食纖維」= 2:1,較不會增加腸胃負擔。若有額外補充「膳食纖維」者,記得一定要多喝水,否則水份不夠時容易會便秘。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本文轉載自:Donna營養師-陳怡錞 原文標題為:您的腸道健康嗎? 談腸道保養/預防大腸癌
圖片來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