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腹痛、腹瀉不一定是腸胃炎!快了解克隆氏症症狀,拖延治療恐腸破裂!

克隆氏症症狀

克隆氏症初期症狀與腸胃炎相似,如腹痛、腹瀉等,因此容易被忽視,但克隆氏症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如果沒有及早控制、治療很可能會引發後續腸道潰瘍、狹窄甚至導致營養不良、貧血等併發症的發生。療日子特別邀請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專任主治醫師鍾承軒,說明克隆氏症症狀,與相似腸道疾病做比較,並延伸討論後續對健康的影響及如何治療改善。

克隆氏症是什麼?

克隆氏症是人體對於外的抗原產生不正常、失衡的免疫反應,而免疫反應開始攻擊自身腸道的上皮細胞,造成慢性黏膜發炎,是一種類似自體免疫性的疾病。臨床上患者從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到肛門口,整個消化道都可能因為失衡的免疫反應受到攻擊而造成發炎。在組織學上可以從表淺的黏膜層,擴及到黏膜下層、腸胃道肌肉層、漿膜層以及腸胃道外的腸系膜及淋巴結,簡單來說就是全層壁的發炎現象。

克隆氏症成因多且複雜,先天因素包括種族(猶太族、白種人發生率較高)、基因遺傳(同卵雙生發生率較高)。而近年發現東方國家發生克隆氏症的比例逐年上升,目前醫學研究認為這與後天影響相關,包括現代飲食習慣、環境因素,像是生活工作繁忙、日曬較少、抽菸等都可能會造成人體腸道中的菌叢改變,而產生不正常的免疫反應。

根據流行病學發現,克隆氏症好發於20-40歲,也就是在青壯年族群發生率最高,這可能也與工作繁忙、壓力等生活型態有密切相關,西方國家主要女性為主,而在亞洲國家的男女比例差距不大。

克隆氏症症狀有哪些?

克隆氏症與許多腸胃道發炎疾病的臨床表現,其實大部分是有重疊的,常見像是腹脹、拉肚子、腹痛等症狀,相較於急性腸胃炎、腸躁症等疾病。然而,克隆氏症屬於慢性疾病,若未經過適當地診斷及治療,症狀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當腸道黏膜潰瘍變得更嚴重,會開始出血,像是血便、黑便等症狀,反覆地發炎也會導致腸道狹窄,進而造成腸阻塞、廔管、腸穿孔。除此之外,克隆氏症在臨床的表現並非專一症狀,也可能會出現腸道外其他器官系統的發炎反應,像是合併肌肉、關節炎、皮膚炎、虹膜炎等。

研究發現,約有10%-15%的克隆氏症患者在腸胃道症狀發生之前,會先出現非腸胃道症狀,這不僅增加了診斷上的困難,也需要跨領域醫療團隊合作,包括眼科、皮膚科、風濕科等專科醫師對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都應該要經過仔細問診,或可利用糞便鈣衛蛋白檢測做進一步的評估。

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腸躁症症狀比較

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兩種疾病被統稱為發炎性腸道疾病,與免疫慢性失衡相關;而腸躁症則屬於功能性疾病,腸道黏膜不會有明顯的發炎反應,單純是因為腸道蠕動或吸收功能短暫的改變產生的症狀。在臨床上的判別,潰瘍性結腸炎症狀主要是發生於直腸、大腸,黏膜發炎深度較為表淺;克隆氏症的症狀範圍則是發生於整個消化道,黏膜發炎深度可深至肌肉、漿膜層及腸道外腸繫膜與淋巴組織

克隆氏症症狀 潰瘍性結腸炎症狀 腸躁症症狀
  • 腹痛
  • 腹脹
  • 腹瀉
  • 腸胃道出血
  • 腸阻塞穿孔腹膜炎
  • 肛門或腹腔內廔管
  • 營養不良
  • 體重下降
  • 腸道外器官發炎
  • 腹痛
  • 腹脹
  • 腹瀉
  • 腸胃道出血
  • 大腸穿孔腹膜炎
  • 大腸癌
  • 營養不良
  • 體重下降
  • 腸道外器官發炎
  • 腹痛
  • 腹脹
  • 腹瀉或便秘
  • 病程隨生活作息及心情改變而時好時壞


由於克隆氏症與一般急性腸胃炎以及腸躁症有非常類似的症狀,臨床上醫師會根據病程、病史、危險因子做鑑別診斷,當出現排便顏色改變,體重下降或症狀持續變嚴重時,應儘早至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專科醫院就醫。

療日子希望你知道:(潰瘍性結腸炎好發於21~50歲!一直拉肚子+血便要注意)


克隆氏症對健康的影響有哪些?

消化道是維持人體營養、能量來源的第一站,若沒有得到即時的診斷治療,後期會發現患者身形削瘦,並呈現營養不良的狀態,當病情嚴重到出現廔管、腸穿孔時就可能需要開刀。鍾醫師表示,有些患者甚至經歷多次腸道切除,腸道已沒有正常黏膜,無法經由腸道吸收營養,可能每天都需要躺在床上注射靜脈營養,這樣的情形完全沒有生活品質可言。

克隆氏症會好嗎?死亡率高嗎?

克隆氏症目前尚未有根治的方式,藉由藥物治療及飲食調整,能幫助症狀緩解、控制病情,但若說要完全斷根,這部分還是有一些基因的因素存在。

根據過去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克隆氏症患者與一般人相比,整體死亡率有稍微比一般健康族群較高一些,但在統計學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主要導致患者死亡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及時診斷治療,造成後續併發症如腸穿孔、腹膜炎因感染或營養不良而死亡。

此外,在反覆發炎之下,克隆氏症誘發小腸癌的機率也會增加;根據研究,如果有腸道外器官的發炎表現,皮膚癌等非腸道癌症的機率也會增加。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凱特王妃可能罹患克隆氏症?克隆氏症死亡率高嗎?)


克隆氏症如何治療?需要手術嗎?

在臨床上會根據症狀、內視鏡發炎程度,抽血發炎指標等,依照病情的嚴重程度提供抗發炎藥物的治療:

  • 輕、中度患者:以傳統藥物治療,包括類固醇、美沙啦嗪、免疫調節藥物等。
  • 中、重度患者:使用進階藥物治療,包括生物製劑、小分子藥物。

當病程進展至中重度,出現腸阻塞、腸穿孔、廔管等情形,醫師會先嘗試使用進階藥物治療,但若發炎反應沒有得到控制,腸狹窄太嚴重,且使用氣球擴張術仍未得到改善,就需要將腸道做切除重建。

鍾醫師補充,根據目前台灣健保給付條件,不論患者嚴重程度,都必須要接受6個月以上的傳統藥物治療,若還是未能改善,才有機會給付進階藥物治療, 包括 生物製劑以及小分子藥物

克隆氏症的飲食原則及禁忌有哪些?

飲食上建議特別要減少會誘發免疫反應的飲食,像是加工食品、精緻食物等,應以原形食物作為主要飲食來源,多食用高纖維食物,可以幫助腸道好菌生長,減少壞菌,以降低免疫反應,並遵循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原則。

此外,戒菸及運動都非常重要,抽菸與病程發展有密切相關,有菸癮的患者一定要戒除;運動則是可以幫助血液循環增加、肌肉功能上升、提升免疫能力。在遵循醫囑用藥、治療,並搭配良好的生活飲食型態、適度運動、戒菸,以及定期追蹤之下,對於患者的治療都會有很好的幫助!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鍾醫師特別呼籲,有些患者在用藥之後症狀消失就自行停藥,但其實有50%臨床症狀改善的患者,再使用腸道內視鏡觀察,還是可以看出腸道有發炎、潰瘍狀態,這時並不能斷然停藥,當經由內視鏡觀察發現沒有潰瘍及發炎狀態時,經由醫師判斷後做停藥,才比較不會有復發的情形。

此外,一旦發現異常症狀,包括血便、黑便、體重下降、營養不良時就應及時就醫, 接受醫師詳細問診及檢查,並配合醫師藥物治療與規則回診,相信克隆氏症的病友一定可以回歸有品質正常的生活。

採訪專家:

克隆氏症症狀

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專任主治醫師鍾承軒

好好療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圖片來源:123RF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