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成功、心越累!身心科醫指出冒牌者症候群特徵:容易過勞、憂鬱

冒牌者症候群

成功不一定會帶來自信!「我沒有你們說的那麼好。會不會其實我沒有真正的實力... 我是個假貨?」你常常這樣想嗎?如果是的話,或許你也有冒牌者症候群。

有些名人與企業家都帶有強烈的不自信感,例如演出《哈利波特》而早早成名的艾瑪華森,曾在雜誌專訪時透露,成名後長期承受名聲帶來的壓力,曾罹患冒牌者症候群而接受心理治療。商場女強人如前任臉書營運長的雪柔‧桑德柏格(Sheryl Sandberg),曾在自傳中提到自己聽到外界的稱讚時會感到恐懼:「深怕有一天自己被揭穿,大家發現我其實沒那麼厲害。」

到底什麼是冒牌者症候群呢?會對生活帶來什麼影響?該如何改善?以下請身心科醫師姜學斌來為大家講解。


什麼是冒牌者症候群?會造成什麼影響?

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也常常寫作Impostor phenomenon、Fraud syndrome、perceived fraudulence)是1978年由臨床心理學家Pauline R. Clance與Suzanne A. Imes所提出的一種現象,最初這現象是在高成就的女性身上觀察到的,即便她們在學術界等專業領域備受推崇,卻仍質疑自己其實沒那麼聰明,她們會覺得自己只不過在偽裝、假扮、甚至欺騙其他人,裝出自己是很有能力的。


延伸閱讀:反社會人格特徵常見於詐騙犯!創造安娜真人故事完美演繹?如何防範反社會者?


冒牌者症候群容易發生在誰身上?

後來研究發現,無論什麼性別,都會出現這個現象,只是統計上女生出現這種症候群的比例略高於男性,尤其在某些專業族群更高,比如醫師、工程師、創業家等。

冒牌者症候群盛行率從9~82%都有人報告。症候群患者往往會陷入一個假扮的迴圈裡:害怕失敗、卻也恐懼成功背後的自卑感,往往他們把自己的成就歸因於運氣好、只是僥倖,或是他人的幫助,常質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但又必須要扮演「成功者」的角色,只好加倍努力來抵銷焦慮感,而成功後往往感到很空虛,只好再加倍努力。


冒牌者症候群會造成什麼影響?

冒牌者症候群患者希望自己能更專業,對現狀不滿足,永遠要求自己更認真學習;往往給自己設定過高的期待,無法達到的話便感到崩潰,然後斥責或貶低自己;甚至是完美主義者,工作上的成就並不會給他們帶來快樂,而是開始追求下一個完美的迴圈;也可能變成更邊緣人,因為他們寧可獨自工作,以免被他人發現自己很弱,或是不適任。

臨床上,有「冒牌者症候群」的人比較容易出現憂鬱、焦慮、低自尊、及自律神經失調等身體症狀;在工作上,往往容易過勞與低成就感。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多向同儕尋求支援 

姜醫師指出,目前冒牌者症候群並非一種疾病的診斷,有人主張這是種人格特質,有學者則認為這是暫時的情緒狀態。

這種症候群目前沒有好的治療方式,但醫師建議,可以嘗試覺察自己的恐懼與質疑,並且試著尋求同儕支持,讓自己知道「自己不孤單」。因為很多患者都因為感到孤單而感到困擾。


療日子延伸推薦:(孤單不只造成孤獨死、自殺,研究發現孤獨有害健康!9件事可排遣寂寞)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本篇文章轉載自:姜學斌醫師  原文名稱為:冒牌者症候群

圖片來源:123RF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