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太久想到上班就厭世、焦慮?可能是心理生病了!身心醫4招化解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怎麼辦

居家辦公在疫情期間已成為職場新常態,但最近各國疫情趨緩,企業紛紛恢復正常上班,美國卻因此掀起了一波離職潮,人數甚至高達數百萬人!你習慣了居家上班嗎?不論是日以繼夜為人民服務的第一線工作者,或是居家工作者,近期對於工作與私生活的界線早已模糊不清,再加上疫情改變了大家的思考模式,對於自身的生活、時間安排更加地看重,進而也影響了對工作的看法。然而,工作型態的變化也讓許多人對工作越感疲乏消極。如何知道自己已產生工作倦怠?面對職業倦怠可以怎麼解決找回工作的動力?療日子特別邀請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李旻珊醫師與您分享。

才剛上班就覺得累!職業倦怠症狀有哪些?WHO歸類3大特徵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職業倦怠(Burn-out」納入最新版本的國際疾病分類標準中,也就是ICD–11,提供做為醫師診斷與醫療保險的指標,自2022年一月起生效。並把職業倦怠定義為一種「長期處於工作壓力下,無法成功處的症候群」,具備三種特徵:

  1. 能量耗盡,覺得筋疲力竭。
  2. 和工作的心理距離拉長,出現與工作相關的消極或憤世嫉俗情緒。
  3. 專業績效減低。

而上述現象需排除急性壓力反應焦慮症創傷後症候群等疾患的可能。

簡單來說,出現職業倦怠的人會有的表現包括:

  1. 工作時難以集中精神。
  2. 才剛上班就覺得很累。
  3. 工作無成就感覺得工作沒有意義,對自己的表現與能力帶有消極評價,無法從工作中得到正面回饋。
  4. 脾氣暴躁煩悶。
  5. 或是收假前一晚想到隔日要上班就會睡不好,甚至失眠。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害怕上班、緊張睡不著?有這7症狀可能是工作焦慮症!4方法釋放壓力)


5類人更易出現職業倦怠!責任感過高、工作與期待不符需留意

就行業別而言,曾有調查統計發現,對工作有職業倦怠感的族群,以醫事人員社工老師等幫助他人的工作者所佔比例較高,其中老師比例約佔3~10%,醫師更高達六成。臨床觀察則發現,有幾類人容易發生職業倦怠:

  1. 工作性質與內容不符自身的需求目標,比方有些人期待自己在職場上能有控制權話語權,但實際情況卻只能聽從指示;或是某些人希望在工作能與人群互動,但工作只能居於幕後對著電腦打字等等,因落差過大產生疲勞或失望。
  2. 責任感過高,想要掌控工作上的一切
  3. 自覺工作量太大或工作CP值不高
  4. 感覺職場的人際互動關係對自己是很大的問題 
  5. 覺得自己在工作上被不公平對待

MBI-GS量表幫助自我檢測,症狀持續1個月以上需求助醫師

儘管職業倦怠被列入ICD–11中,並不表示它被認定為疾病,而是一種職業現象,若有需要時可尋求醫療協助。若想了解自己是否有職業倦怠,可參考馬氏工作倦怠量表MBI-GS自我檢測看看。

當出現職業倦怠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應特別注意,建議可尋求身心科醫師解決心理問題。如果職業倦怠未能獲得改善,可能會對生活功能與工作表現造成嚴重影響,例如睡眠品質差與家人間互動不良容易和他人起衝突情緒起伏大甚而產生憂鬱或焦慮等情感性疾病。

職業倦怠怎麼辦?4招幫你找回工作的熱情!

  1. 釐清工作與自我期待的落差,例如拆解本身的工作內容,找出自己不喜歡與擅長或喜歡的部分,嘗試與主管溝通是否有調整的機會。
  2. 從原本的工作中發掘可以提升累積自我實力之處,譬如專職處理文書工作的人可以學習更多文書軟體;從事業務工作者也可以試著用創新的方式或管道尋找更多客戶,如此一來也能為下一份工作奠定更好的基礎。
  3. 請教同事或前輩工作經驗或技巧,有時透過經驗談也有助於改善自我的感覺。
  4. 假使上述方式都沒有效果,可能是因為彈性疲乏所致,建議可強迫自己放假一兩週脫離職場,藉由旅行或是在家好好休息等方式重拾精力。

療日子希望你知道:(心理壓力大造成失眠、焦慮?身心科醫生教你4大方法改善!)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面對大環境的變化,提醒大家先想清楚自己的定位想從工作上獲得什麼,求職時務必充分了解工作內容,否則容易陷入不斷應徵、開始工作沒多久又想辭職的循環之中,產生倦怠。此外應注意,切勿一遇到挫折便立刻轉換下一份工作,若習於用逃避心態面對重複同樣行為,將難以在職場上實現自我價值。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採訪醫師: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李旻珊醫師

採訪編輯:鄭碧君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