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後頭暈、心悸!出現10症狀可能是「地震症候群」5情形需要看醫生

by
台灣在近期頻繁的地震之下,大家不僅經歷了集體失眠,後續也被餘震搖得心神不寧,一直檢查自己是地震後頭暈、心悸,還是真的有地震,這可能是「地震症候群」的症狀,甚至有患者因此感到情緒緊張,被心電圖測出頻繁的心律不整。雖然餘震不斷,但台大地質學系教授今也於受訪時表示,米崙斷層能量已釋放,未來再有大地震的機率是相當低的,不過未來半年至一年仍有餘震,還是要多加小心防範。
地震後頭暈、心悸?「地震症候群」好發三類人
台灣地區目前的地震頻傳,這樣頻繁的地震發生,不僅對大家的生活安全造成威脅,也會默默引發所謂的「地震症候群」。地震症候群(Earthquake Syndrome)也被稱為假性地震症候群(Pseudo earthquake syndrome)或地震後頭暈症候群(Post Earthquake Dizziness Syndrome),是一種在經歷頻繁地震後可能出現的心理和生理反應。
先前的研究也曾發現,在強震發生後的四個月內,待在有持續餘震區域的人們中,許多人確實也會或多或少有頭暈症狀。而這些症狀好發於以下族群:
- 女性
- 高齡者
- 住在高樓層者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地震震不停,壓力大睡不著、焦慮?身心科醫師教你4大方法緩解)
10大症狀可能是地震症候群
- 頭暈:感覺自己或周遭環境在移動或旋轉。
- 平衡困難:走路或站立時感到不穩。
- 耳鳴:耳內持續發出高頻嗡嗡聲或其他聲音。
- 焦慮:感到緊張或不安。
- 失眠:難以入睡或睡眠質量差。
- 恐慌發作:突然感到極度的恐慌和不安。
- 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專注於任務或活動。
- 逃避行為:避免與地震相關的事物或情境。
- 過度警覺:對周圍環境過度敏感。
- 易受驚嚇:對突然的聲音或動作反應過度。
黃軒醫師也表示,以上症狀不一定全部都會出現。但偶有一些小症頭,可能會在地震後的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並且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例如:「半夜一接收到地震警報,也會開始焦慮不安,難以再入睡了⋯⋯」。
地震症候群需要看醫生嗎?
- 持續的不安感:如果地震後您無法進行日常活動,持續感到暈眩和不安,這可能是尋求幫助的信號。
- 食慾和睡眠問題:當您因為焦慮而吃不下飯、睡不著,並且這些症狀嚴重影響您的生活時。
- 情緒波動:如果您經歷了劇烈的情緒波動,如憤怒、悲傷或絕望,並且這些情緒難以自我管理。
- 社交隔離:如果您開始避免與他人互動,或者感到與周圍環境脫節。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徵兆:如持續的恐慌、夜間惡夢、回避與創傷相關的事物或地點。
出現以上情況,建議尋求專業協助。如果一直有暈的感覺,但又還不需要看醫生時,也可以試試「看向遠方,並集中注意力於一點」,通常能幫助內耳掌管平衡的「前庭」系統恢復正常。
療日子希望你知道:(又是地震又是食物中毒!芳療師分享「精油呼吸法」幫你撫平不安、緊張情緒)
療日子小叮嚀
根據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陳中奎醫師分享,按摩3個穴位,可以幫助安心寧神:
- 合谷穴:位於雙手虎口處,當我們把手的拇指食指合攏,在兩指間肌肉最高凸起的地方就是合谷穴。可以舒緩頭部上絕大部分的五官症狀問題,還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可以提升人體對疼痛的耐受力。
- 印堂穴:位於臉上雙眉之間眉心位置,由於印堂穴部位有比較硬平的骨頭,跟一般用指腹、指頭按摩不同,建議可以用食指或中指彎曲的指關節來按摩穴位。有明目、醒腦、開竅的作用,常用來舒緩頭痛、頭暈、失眠、神經衰弱等症狀。
- 百會穴:位於頭頂,有助於緩解身體疲勞、肩頸僵硬、恢復精力,還有預防頭暈、幫助入睡、釋放腦部壓力與促進新陳代謝的功效。
提醒您,發現身體或心理有狀況的時候,千萬不要硬撐,尋求合格的醫療協助,才能解決問題。
好好療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本文轉載自: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參考資料:花蓮慈濟醫院
圖片來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