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韓歌手姜丹尼爾自暴曾在2019年罹患恐慌症、憂鬱症,且狀況一度惡化,「失去活下去的目標意識,活得不像人而比較像動物。」讓眾多的粉絲感到不捨。其實不少藝人都曾罹患恐慌症,比如張鈞甯就坦承曾患病達半年之久。恐慌症檢測的方法在這個高壓的時代值得大家來關注。
千萬別以為恐慌症只是一時的恐慌而已,嚴重的話可能會衍變成憂鬱症,甚至產生自殺傾向。恐慌症可以治療,就怕患者排斥看精神科,或是將它與過度換氣症候群搞混而延誤就醫。
恐慌症檢測不簡單,易與過度換氣症候群混淆
許多上班族工作壓力大、工時長,壓力無法有效紓解,有些人遇到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的問題可能會聯想到電影中常見的場景 ─ 在嘴巴與鼻子套個袋子呼吸、避免過度換氣,這是很多人對付過度換氣症候群的方法,但造成過度換氣的可能是症狀相似的恐慌症。別說一般人難以分辨,甚至連醫師都可能誤診,導致患者無法及早對症治療。
一張表教你判別過度換氣症候群與恐慌症症狀?
過度換氣症候群與恐慌症的症狀極相似,難以區分,黃偉俐醫師整理一張比較表,幫助大家做初步的檢測:
過度換氣症候群 | 恐慌症 | |
常見於 | 青少年,尤其女性 | 往往二十五歲之後,四十歲開始也不少見 |
症狀-兩者非常類似 | ‧ 快而淺的呼吸 ‧ 四肢肌肉僵硬 ‧ 嘴巴周圍或手指等麻木或刺痛 ‧ 頭暈、頭痛、胸悶、胸痛 ‧ 心跳加怪 ‧ 臉色蒼白 ‧ 手腳冰冷 |
‧ 呼吸困難,覺得似乎吸不到‧空氣 ‧ 心跳加速 ‧ 頭暈、頭痛,或反胃 ‧ 顫抖、冒冷汗 ‧ 感覺喉嚨有塊物阻塞 ‧ 胸痛 ‧ 身體或臉有灼熱感 ‧ 手或腳趾麻痺 ‧ 害怕自己即將發瘋或死亡 |
發作前 | 在強烈情緒或壓力中 | 往往在休息的時候,或人多空氣不好之處 |
病人特質 | 調適情緒或壓力的能力較差 | 往往長期處於壓力與情緒中,常需抑制憤怒 |
治療 | 心理諮商為主,必要時給予一些短期的藥物 | 以抗憂鬱藥為主,必要時輔以抗焦慮藥物,穩定後進行認知行為治療,改變生活態度 |
黃偉俐醫師提醒,一般來講,經歷一到兩次過度換氣症候群或恐慌發作是不需過度擔心的,除非症狀一而再的發生。
醫師強調,台灣醫師之所以經常將恐慌症誤診為其他疾病,部分是因為台灣人排斥看精神科,因此醫師傾向不建議病人接受精神科治療,只是讓病人經年累月地吃鎮定劑,無法對症下藥。恐慌症的治療並不難,難在去看精神科醫師,跟吃精神科藥物的心魔。
療日子希望你也知道:莫名失眠焦慮,憂鬱,恐慌症發作怎麼辦?醫:建議2大認知治療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若恐慌症檢測顯示為過度換氣症候群,其實這種症頭也不容輕忽,可不像電影演的那樣發生時套個袋子呼吸,緩和下來就了事。好發過度換氣症候群的青少年通常比較缺乏處理情緒跟壓力的能力,未來可能容易發生憂鬱症及焦慮性疾患,及早做早期的心理諮商除了讓病人不再發作,也才能對未來的身心健康更防微杜漸。
療日子延伸推薦:恐慌症症狀類似過度換氣症候群,誤診延誤恐致憂鬱、自殺!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本篇文章轉載自:黃偉俐診所 原文名稱為:上班壓力大、煩躁到快窒息,是恐慌發作還過度換氣?
圖片來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