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如何檢測?身心科醫師告訴你原因與治療方式

自律神經失調

想知道自律神經失調原因有哪些?會容易引發哪些症狀?以及該如何自我檢測與改善?療日子特別邀請到現任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的李旻珊醫師來為大家說明,關於自律失調,你最想知道的問題!

三十多歲的小玲從事會計一職,工作十分嚴謹認真,但過去一年來總是特別容易感到胸悶、心悸。由於擔心未來有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而到處求診,從區域醫院轉到醫學中心歷經許多檢查,醫生都說她沒問題,但不舒服的症狀仍持續著。直到醫師建議她轉到精神科門診查明原因,「蛤!我的病跟精神科有什麼關係?」

自律神經失調容易引發哪些症狀?

李旻珊醫師指出,臨床上遇到因自律失調而到身心科求診的病患,佔了二至三成左右。當中有許多人都跟小玲一樣,身體出現不適後往往跑遍各大醫院,大小檢查都做過一輪了,還是找不出病因,最後才發現竟是自律失調。而病人通常主訴的症狀,包括頭暈、頭痛、耳鳴、胸悶、心悸、手抖、手腳發麻、腸躁症、頻尿,或是覺得吸不到空氣、快要昏倒、難以形容的異樣感受等。

自律神經失調原因是什麼?

這種遍佈全身、症狀表現多樣化的疾病,正是因為身心壓力失衡造成自律神經作用失調的症候群。李旻珊醫師解釋,自律神經系統支配著身體大部分器官,並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前者負責讓人保持專注,讓我們在面對工作或敵人時心跳加速、呼吸變得急促、肌肉緊繃,以因應外界挑戰;當身體處於休息狀態時,則是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的時候,讓我們能好好放鬆、睡覺、消化。

在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彼此調節。若兩者無法平衡運作時,就會出現沒工作時,反倒出現心跳加快、喘不過氣等各種過於亢奮的症狀,明明到了該睡覺的時刻卻沒辦法好好休息,腦袋還在不停地打轉。而此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病症,常出現在對自我要求完美的人身上,各種不舒服其實是身體發出「應該要休息」的警訊。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自律失調會便秘?每天早上做這件事就能輕鬆緩解。)


自律失調是否能自我檢測?

李旻珊醫師表示,由於心跳速率受到自律神經的控制,所以臨床所使用的自律神經檢測儀,即是透過心率變異的程度分析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對於想了解自身自律神經系統活動狀況的人,市面上目前有可以監測心律的穿戴式裝置,也可以找到檢測壓力與身心健康的自我評估量表,但都僅供參考使用,無法取代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自律失調如何治療改善?

針對經診斷為自律失調的患者,李旻珊醫師說明一般會透過幾個方式協助改善:

  1. 藥物治療:例如開立能增加血清素活性或抗焦慮的藥物,以舒緩症狀。

  2. 心理諮商: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讓病人知道壓力從何而來、可以如何消除。

  3. 生理回饋:藉科學儀器偵測呼吸、心跳、指溫、血壓等生理反應,再經由心理治療師指導放鬆技巧,讓患者進一步了解自己做了哪些動作或想到什麼事情能讓自己比較放鬆。

  4. 正念練習:教導病患將專注力放在自我的身體、覺察當下,達到減壓目的。

  5. 學習紓壓:像是做冥想、腹式呼吸,或是藉由「心情筆記」將自己雜亂的情緒書寫下來,幫助思緒更清楚。 

  6. 吃對飲食:平日可攝取薑黃、花椰菜、藍莓、堅果、綠茶等,其他富含色胺酸、鈣、鎂、維生素B群、花青素、鋅及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也有助於維持自律神經的穩定。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晚上失眠、白天想睡覺!自律神經失調飲食怎麼吃?營養師6招穩定交感神經)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建議患者若有以下幾種情形,可考慮至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

  1. 不適症狀經相關科別醫師檢查診斷後,排除器官病變可能與潛在疾病後,症狀仍持續。以心悸為例,當檢查後醫生說心電圖沒問題,心悸依然反覆出現。

  2. 不舒服的狀況使得生活備受困擾,比方有人一搭車就覺得喘不過氣,甚至達到無法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程度。

  3. 因不適而對情緒造成影響,例如為了症狀而感到心情不佳、焦慮、非常擔心自己身體出了什麼問題,或者是無法放鬆地與家人、朋友好好相處。

採訪醫師:身心科 李旻珊醫師

圖片來源:123RF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