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發黴」(學名為耳黴菌病,otomycosis)在耳鼻喉科門診並不少見,可能會造成耳朵搔癢難耐、分泌物變多、悶塞甚至影響聽力,治療需要耐心配合醫師,自行清理耳朵常常讓狀況變得更糟!耳朵長黴菌怎麼辦?預防耳朵發黴平時需要注意哪些小細節?耳鼻喉科陳泓鈞醫師醫師將在本文中,幫您快速掌握關於耳朵黴菌的幾項重點。
耳朵黴菌跟這2種真菌有關,過度清潔、耳朵浸水可能被趁虛而入!
黴菌(精確來說應該講真菌,因為黴菌只是真菌的一部分)本來就存在於我們周遭,喜歡生長在溫暖潮濕的環境,而外耳道因為空間狹小,本來就是這些小生物容易聚集的窩。
好在,耳朵天生有一道防衛的屏障,也就是外耳道的表皮,雖然只有薄薄一層,卻能抵抗許多蠢蠢欲動的細菌和真菌。此外,表皮上還有許多腺體,他們的分泌物(俗稱耳屎)呈現酸性,用來打造一個對抗感染的環境。
不過,當這層天然的防護層被打破,例如過度清潔、耳朵浸泡到水、分泌物堆積等狀況時,這些原本就存在於耳朵附近的微小生物就可能趁虛而入,耳黴菌病就是其中一個可能的結果。

究竟是哪些真菌在耳朵內作怪呢?黑麴菌(Aspergillus niger)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是耳道中最常見的兩種真菌。其實,這些小生物原本就在我們身邊,黑麴菌可生長在土壤、食物以及各種腐敗物上;而白色念珠菌屬於酵母菌目,喜歡生長在人體的口腔、鼻腔和皮膚等地方。
另外,有研究發現不同免疫力的族群,感染耳朵的真菌種類不太相同:免疫力正常的人耳道內最常發現麴菌類,而免疫力低下的人(像是糖尿病、AIDS...等等)則是白色念珠菌居多。"
耳朵很癢、發紅、出現悶塞感,都可能是耳朵長黴菌的症狀
輕微的真菌感染可能造成外耳道脫屑、發紅,進一步會有耳朵痛、耳朵流出分泌物、耳鳴,當外耳道被這些分泌物堵住,就會出現耳朵悶塞感,甚至影響聽力。此外,就像同樣是真菌感染的「香港腳」一樣,患者常會覺得耳朵好癢,癢到不去挖它就渾身不對勁。
而除了「癢」這個明顯的感染特徵,其他症狀有時候在初期不容易區分。臨床上經過一輪急性外耳炎的治療效果不彰,後來才發現是真菌感染的案例並不少見。
療日子希望你知道:(潮濕耳垢跟狐臭有關?!中醫師:耳屎能反映身體的健康)
常挖耳屎、環境潮溼都可能是耳朵發霉的原因,7種人要注意!
- 熱帶或亞熱帶的居民:這些地區由於氣候溫熱、濕度高,是真菌喜歡居住的環境,因此這裡的居民較常有耳朵發霉的情形。(沒錯!台灣當然也在其中)
- 常從事水上活動的人:時常游泳、衝浪或潛水的人,由於外耳道反覆進水、潮濕,真菌滋長的機會較高。
- 常挖耳朵的人:過度清潔耳朵會造成外耳道皮膚受損,讓耳道內的真菌突破這道天然的防衛機制。
- 女性:有研究發現,女性發生耳黴菌病的比例是男性的兩倍。
- 免疫力較差的人:有研究發現,免疫力低下的人,比較容易同時兩側耳朵發黴。
- 外耳炎患者:大約每八位外耳炎的患者中,就有一個人的外耳道同時合併有真菌感染。
- 耳朵曾經開過刀的人:有接受過各種中耳手術的患者(例如中耳通氣管置入、鼓室成型術、乳突鑿開術...等等),有耳朵的症狀要特別注意耳黴菌的可能性。
療日子延伸推薦:(耳鳴怎麼辦?突然耳鳴原因是什麼?學會按、揉耳朵這部位解決)
耳朵黴菌感染不易發現,出現異常疼痛、聽力下降快看醫生
耳朵的症狀常常經過手指一挖、棉棒一掏就稍微改善,但如此一來隱藏在背後的問題就可能被忽略,耳黴菌病即為其一。當出現以下4種關鍵症狀,建議諮詢耳鼻喉科醫師:
1.耳朵異常疼痛:無論是真菌或是細菌感染,由於外耳道發炎腫脹,可能會持續地疼痛。
2.耳朵出現異常多的分泌物:有些人的耳屎本來就偏濕或油性,但如果耳朵出現比平時多的分泌物,要小心外耳或中耳感染發炎。
3.耳朵感覺悶塞、甚至聽力下降:除了看外耳是否被阻塞、中耳是否有積水,還要排除其他急症,例如突發性耳聾。
4.發燒:單純外耳感染很少會發燒,一旦發燒要當心是否出現嚴重併發症,例如惡性外耳炎、中耳炎或乳突炎等。
耳朵長黴菌怎麼處理?耳鼻喉科醫師這樣治療!
- 清理外耳道:耳鼻喉科醫師利用夾、吸、沖洗的方式,將外耳道可見的真菌和分泌物清除,降低局部的真菌量,加速恢復。
- 抗真菌耳滴劑:這類耳滴劑內含抗真菌成分,有些還加上類固醇成分,兼具止癢效果。目前這類耳滴劑有許多種,但目前文獻看起來效果都差不多,沒有哪種比較好。
- 含醋酸成分的耳藥水:並非抗真菌藥物,但可以改善發炎情形,也是耳鼻喉科醫師的武器之一。
- 口服抗真菌藥物:臨床少用,主要是針對較嚴重的真菌感染,或是嚴重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 優碘:2018 年伊朗的一篇研究中,醫師每次在門診用大約 10cc 的優碘溶液沖洗耳黴菌病患者的耳道,經過三週後,發現治療效果和每天點抗真菌的耳滴劑差不多(皆大約七成患者改善)。雖然適用的族群需篩選、也需要更多資料來證實,但因為優點便宜且好取得,或許可以做為醫療資源較缺乏地區的治療選項之一。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提醒您,患有耳道真菌感染除了要乖乖配合醫師治療,還需要留意以下幾點:
1.不要自行清理耳朵:耳道可能再次受傷或感染,讓症狀雪上加霜。
2.急性感染時,避免游泳或其他水上活動:建議等治療結束,已經沒有真菌感染跡象後,「再讓耳朵保持乾燥一到兩週」,避免耳黴菌症一下子就捲土重來。
3.大約有將近 10% 的耳黴菌患者經過治療後仍有機會復發:因此對抗耳黴菌需要耐心,特別是有糖尿病或是耳朵曾開過刀的朋友們,反覆點藥、擦藥和讓醫師清理的這段過程雖然不輕鬆,但卻是值得的!
4.請遵照醫師指示,使用「適合」的耳滴劑:耳滴劑有許多不同種類和成分,若選擇不正確,可能會惡化耳朵的狀況,因此使用前建議先和耳鼻喉科醫師討論。
5.如果治療效果不佳,請讓您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和進一步處理:有時會需要用更細小的吸引管來清理分泌物,或是利用更換紗條等方式吸附耳道的髒污。此外,也要排除耳黴菌以外的問題。
若曾有醫師說您有外耳炎或中耳炎,一旦耳朵出現異狀,最好讓耳鼻喉科醫師幫您詳細檢查。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本文轉載自:陳泓鈞醫師 原文標題為:耳朵癢到受不了,當心耳朵發黴-耳黴菌病
圖片來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