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確診機率增!重複感染症狀會加重嗎?醫:3族群重症率、死亡率更高

二次確診機率 重複感染

二次確診機率上升!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表示,國內的重複感染通報個案迄今累計有30,110例,其中醫師通報在30天內就有635例、占2.1%。經專家會議後決定修訂放寬重複感染定義,從發病採檢日1個月至3個月內修訂成14天至3個月內;如是超過3個月後的重複感染或新確診,也取消Ct值,只要陽性就可認定。

目前已知BA.4和BA.5這兩種亞型變異株均有較高的傳染力,且相較於BA.1、BA.2下呼吸道症狀可能會較為明顯。然而,來勢洶洶的BA.5變異株最大特色就是會「重複感染」,這對於近期剛康復、甚至是還有著長新冠後遺症的染疫患者更是雪上加霜。療日子特別邀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與您分析,在面臨最新變異株的威脅之下,二次確診的機率、風險、症狀,以及需要特別留意的族群有哪些。

療日子希望你知道:(635人「1個月確診2次」重複感染定義放寬!超過14天再感染就符合定義)


二次確診機率高嗎?此族群保護力高達75%

姜醫師說明,其實,自Omicron BA.1變異株盛行開始,因為相較於先前的Alpha、Delta感染的範圍相對擴大、確診母數增加,所以會讓大家覺得二次確診機率特別高。但根據葡萄牙研究數據,發現在重複感染中標BA.5的案例中,打過二劑疫苗且感染過BA.1、BA.2的族群,對於預防二次感染的保護力高達75.3%,遠勝於Delta(61.3%)及Alpha(54.8%)變異株。

由於目前台灣BA.5疫情剛起,目前對於二次感染尚無完整的統計數據,不過由於我們距離BA.2疫情浪潮並不久遠,且民眾接種第三劑疫苗的覆蓋率也很高,在這些條件之下,年輕族群對於BA.5的二次感染是不需要太過擔心的。

BA.4、BA.5會增加二次確診的機率嗎?

在美國已發現,隨著Omicron家族的演變,變異株的「再」感染期間持續縮小,3個月內不會再重複感染的說法,自Omicron BA.1的出現開始就已被打破,而目前大部分再次感染的案例都是1-2個月。

如何判斷短期內出現症狀是復陽還是重複感染?

染疫後快篩結果出現陰陽反覆,到底是復陽還是被重複感染?對此,姜醫師說明,通常有10%的人會在染疫後一兩週發現有病毒復陽的情形,甚至很多人都是無症狀的,然而,二次感染的人則大多會在二個月之後發生。

因為在確診後復陽大多為無症狀表現,且仍具有傳染力,姜醫師建議染疫者在痊癒之後還是要提高警覺,當發現身邊的人出現症狀,也有可能是被自己的病毒所感染,可以自我檢測、觀察一至兩週的時間,若是在一個月內快篩出現陽性,就可能是有復陽的情形;但若是在一個月之後,出現嚴重症狀、快篩陽就很有可能是二次感染。不過,以pcr篩檢及基因定序來判定才會是臨床上最準確的方式。

二次感染BA.4、BA.5的症狀會加重嗎?

根據日本團隊的研究,相較於BA.1、BA.2、BA.2.12.1,從感染BA.4、BA.5小鼠的肺部組織切片觀察,可以發現肺部的感染最為嚴重、細胞發炎的密度最高,且肺泡充斥著白血球及淋巴球,可以發現的是BA.4、BA.5不僅進化成傳播力強、對於下呼吸道的致病力回升,對於感染過、甚至是打完疫苗仍無法產生足夠抗體的脆弱族群,也相對地更有威脅性。

此外,姜醫師也補充,COVID-19的病毒感染屬於為非特異性症狀,每個人表現的症狀不盡相同,大多與感冒症狀相似,少數會出現較為特別,甚至是年紀很輕卻併發死亡的情形,僅能算是特殊案例。而目前也發現有些人在感染BA.5後會出現夜間盜汗的症狀,至於原因是否與低血糖、甲狀腺問題有關,仍待探討。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夜間盜汗」也是BA.5症狀?確診後再染疫機率高!醫曝有效預防方式)


重複確診的重症率、死亡率是否更高?

人體防禦變異株的免疫體系,有三道屏障:

1.抗體濃度

2.B細胞

3.T細胞

上述抗體濃度及B細胞,都可以藉由疫苗的接種幫忙,但隨著年齡的增長,T細胞會隨著胸腺萎縮而無法作用,使得身體對於病毒的防禦大打折扣。根據華盛頓大學一篇研究,針對平均63.5歲的退伍軍人,探討在短期內二次感染的脆弱族群與僅感染一次族群比較,重症及死亡率皆有相對較高的結果。

此外,在染役當下若症狀愈嚴重,就愈容易會有後遺症,當在急症時淋巴球被消耗完,或出現體內發炎蛋白指數上升的現象,在未來出現後遺症甚至是長新冠的症狀也會較為明顯。而因為小朋友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自體免疫的問題若是發生在小朋友身上就會更加地明顯,如:MIS-C。姜醫師也補充,疫苗屬於一種免疫調節劑,可以幫助身體了解如何恰當地對病毒做反應,建議施打疫苗以降低產生後遺症的風險。

療日子希望你知道:(包含腦霧!指揮中心公布23種長新冠症狀,2類人是高危險群)


哪些族群更該避免二次確診?醫:三類人要留意!

根據一篇美國對於退伍軍人的研究,發現在平均年齡63.5歲以上的族群,因為胸腺的退化、萎縮,導致T細胞無法作用,即使在打了疫苗之後,血液中也幾乎無法檢測到抗體,而此類人就屬於重複感染的高危險族群,甚至在重複感染後的症狀會比僅感染過一次的人更加地嚴重。

以下族群需特別留意二次確診的風險:

  • 0-5歲的兒童
  • 50-60歲以上的老年族群
  • 慢性疾病患者

姜醫師說明,一般年輕、健康族群在染疫後約3-4個月保護力就會褪去,但即使抗體濃度下降,體內的記憶B細胞及記憶T細胞還是能夠保護我們,通常在重複感染的狀況下僅會有輕微症狀,不需太過擔心,不過對於以上脆弱族群來說,還是有相對的風險存在。

當感染的間隔愈短,身體會愈虛弱,且若是在短期內就重複感染,表示體內所產生的抗體不足以防禦短期內下一次的感染的情形,需要更加小心。姜醫師也提醒,脆弱族群除了接種疫苗之外,在疫情高峰時期,還是要做好自我防護,盡量避免染疫的風險。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提醒您,在確診數量增加之下,還是需要提防二次感染的機會,不過對於身體健康、體力較好的族群來說,是不需要太過擔心的。然而,並非脆弱族群就一定要活在恐懼中,建議可以將疫情盛行程度當成天氣預報來看,天氣不好就不出門,天氣好時在做好適當地防護之下,還是可以很好地與病毒共存!

如何做好適當地防護,避免「再」感染?

1.聚會前先快篩,陰性才到場

2.吃飯不交談,交談時戴上口罩

3.室內環境通風、乾燥,避免氣溶膠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採訪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

圖片來源:123RF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