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氣溫驟降、日夜溫差過大,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然而,血管鈣化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的起始,不僅可能導致血管狹窄、阻塞,也很可能增加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發生的風險。血管鈣化能逆轉嗎?健檢發現有血管、器官有鈣化又該如何調整改善?療日子特別邀請臺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醫師,為您說明血管鈣化原因及風險。
血管鈣化是什麼?可以逆轉嗎?
鈣化是指器官或血管、組織等產生鈣的沉積硬化的現象,所以鈣化可能會出現在身體的各個地方,包括器官、皮膚、組織等都有可能會發生,而在最常見的血管鈣化中,心臟血管或腦血管的鈣化也算常見。
其實血管在剛出生時算是蠻有彈性的器官,但在經過長期發炎或是加速老化的過程,會慢慢地產生粥狀硬化,進而產生更嚴重的鈣沉積,而演變為血管鈣化。
林醫師說明,可以將鈣化想像為石頭化的現象,當有彈性的血管變得僵硬、沒有彈性,就容易導致血管狹窄、阻塞。然而,一但出現血管鈣化,通常是屬於不可逆的現象,一般來說只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所以當發現有血管鈣化的情形時,最重要的課題就是避免血管加速鈣化。
此外,因為血管遍佈全身所有的器官,當發現某處有血管鈣化的情形,也代表著全身各處都有可能出現相同情形。林醫師也分享,有些人雖然只有4、50歲,但血管卻早已像7、80歲一樣,這代表著血管早已加速老化。
導致血管鈣化的原因有哪些?
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老化,年紀佔了很大的因素,或因為疾病、壓力、生活習慣不佳等所造成。其發生率與年齡、慢性病史有關,除了年齡層越大發生的比例越高;三高患者,或是有共病情形者,得到血管鈣化的比例也比同齡者相對更高;此外,平時有不良習慣或是過度壓力,如抽煙、酗酒、日夜作息顛倒等族群,因為血管加速老化,得到血管鈣化的機率也更高。
健檢發現有血管鈣化怎麼辦?
在健檢時常常會發現有血管鈣化、主動脈鈣化的現象,這代表著血管已長期地受到傷害,需要藉由醫師的檢查,並評估所有可能的危險因子,幫助你找出原因,接著,也會需要進一步評估是否有造成器官功能的損害或影響。
當發現有血管鈣化的問題時,找出原因、預防惡化是最重要的!
血管鈣化、血管硬化一樣嗎?
血管鈣化與血管硬化很相似,但並不一樣。血管硬化代表著血管已經粥狀硬化變得硬邦邦了,可能是因為長期發炎造成組織僵硬、纖維化,而導致血管變硬。而鈣化則是有一些鈣離子的沉積,可以在一些造影檢查中明顯地看到有亮亮的鈣化斑塊出現,就像是有一塊石頭附著在血管上一樣。
「血管硬化後,才會鈣化」,當有血管硬化出現時,未來產生鈣化的機率也較高。
血管鈣化有任何徵兆嗎?如何檢測?
血管鈣化在臨床上不難發現,可以藉由影像學的檢查看出,一般鈣化都會有一個明顯發亮的區塊,就是因為鈣離子的沉積。如果像是主動脈等大血管的鈣化,可能從胸部X光就能看到;另外像是頸動脈血管鈣化、瓣膜鈣化也能藉由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看見;或藉由更精細的影像儀器,如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等發現。
然而,只要沒有影響到血管中的血流,或是形成嚴重的狹窄,血管鈣化幾乎不會出現症狀。甚至像是有一些器官如心臟、瓣膜鈣化,只要不影響到該器官的功能,通常不會有特別的症狀出現。所以血管的鈣化、硬化通常都是在健康檢查過程中意外發現的。
療日子請你也關心:(頸動脈超音波及早偵測中風危機,7類人建議每年定期檢查)
哪些人是血管鈣化高風險族群?
- 年紀大
- 有三高、慢性病史
- 不良生活習慣
- 肥胖、代謝症候群
- 家族史
- 特殊疾病,如洗腎患者、副甲狀腺功能異常
林醫師也表示,造成血管鈣化的危險因子越多,風險越高。
血管鈣化很嚴重嗎?後續會怎樣?
血管鈣化可能會造成血管的阻塞、狹窄,而器官的鈣化則可能會造成該器官功能失調。大家會很擔心血管鈣化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但它本身並不算是一個嚴重的疾病,鈣化其實是一個警訊,問題可大可小,但若是嚴重的鈣化,就有可能會造成病變的發生,如血管堵塞、瓣膜性心臟病等。
血管鈣化雖然沒有症狀,但也代表著可能有潛藏的危機,林醫師也再次強調,發現有血管鈣化時就是要找出原因,進一步評估是否會影響到器官的功能或造成血管堵塞等,並去除會傷害血管的問題。
療日子希望你知道:(健檢「這數值」超標恐動脈硬化!營養師傳授改善膽固醇3法則)
發現血管鈣化需要做心導管檢查嗎?
患者是否需要做心導管檢查,會需要事先幫心臟血管做鈣化指數的評定,當冠狀動脈的鈣化指數偏高,就會需要安排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林醫師說明,鈣化指數若為0~100都還可以接受,100以上就要小心,超出400以上就要就要考慮是否有血管狹窄,如果單條血管的鈣化指數非常高,也表示此條血管產生堵塞的比例會非常地高。但是鈣化指數並不代表血管一定有狹窄、阻塞,還是需要經過血管造影才能診斷,不過若同時伴隨著其他如胸悶、胸痛、喘、心絞痛等冠心病症狀,就又是另當別論了。
猜你想療解:(心導管檢查是什麼?醫:最明確的心血管疾病檢測 還能立即動手術)
如何降低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血管的鈣化並非一兩天就能立即發生,一定是日積月累一段時間後產生的結果。
基本上發現有血管鈣化,就代表有著長期問題的發生,要嘗試把危險因子找出來,盡量矯正它、改善它、控制它。尤其大家特別容易忽略的是過勞,或是精神波動大、壓力龐大等問題,這已經由研究證實會影響到血管,造成血管發炎,此外包括肥胖、代謝症候群等也會造成身體的慢性發炎,不容忽視。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被診斷出血管鈣化,應該避免哪些行為?
首先要先檢查是否對身體有造成影響,像是有些人冠狀動脈鈣化已經產生狹窄,在激烈運動過後就有可能會造成心肌梗塞。
林醫師也提醒大家,如果血管鈣化的很嚴重,要先找出原因,在還沒有弄清楚是否會影響到心臟之前,建議暫時先不要從事過於勞累或激烈的運動,會傷害血管、導致鈣化的行為也要盡量避免。
最後林醫師也呼籲,大部分發現血管鈣化,再加上年紀輕,又沒有家族史、危險因子的情況下,是不用過度擔心的。如果覺得需要釐清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危害,也建議求助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但檢查過後就算沒有問題,對於上述所提及的危險因子,也還是要特別留意,避免傷害血管的舉動。
好好聊日子 療癒你的健康生活
採訪專家:
圖片來源:123RF